光明網評論員:跨省養老、跨城養老,怎麼「跨」?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宏觀層面的借力東風,在這個前提下,目的地城市要接住養老機遇,還應有城市公共服務層面的系統完善。

跨省養老、跨城養老正形成養老動向。多家媒體報導,很多一線城市老人群體青睞跨省養老,「京滬老人賣房,奔向小城養老院」。截至2023年底,河北省養老機構收住京津戶籍老人近5000人,到河北社區養老的京津戶籍老人接近4萬人,京津戶籍老人到河北旅居養老達59萬人次。

燕郊一家健養中心內,老人在康復師的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中國新聞週刊燕郊一家健養中心內,老人在康復師的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中國新聞週刊

小城養老院的資源寬鬆度,肯定遠勝京滬,價格、生態、生活便利性,也是小城養老院吸引一線老人的優勢。反過來,一線老人奔向小城如果漸成趨勢,也將給後者帶來各種盤活資源的機會,不僅僅是推動康養產業的發展,還包括文旅發展的機遇,甚至醫療器械、健康食品、康復器材等上下遊產業的可能性。畢竟,在老齡化浪潮中,資源將從聚集「一小」向「一老」轉移,以學校、學區房為軸線的資源佈局模式,將逐漸轉向以醫院、養老為軸線的模式。

這是一種自發的養老選擇,也是市場動向,資源流動和分配的動向。如何玉成這一「雙向奔赴」?或者說,達成這種「跨城」「跨越」,對公共政策、城市建製和社會服務的訴求是什麼?

首先是交通和機制的便利。京津老人選擇河北,滬上老人選擇「江蘇鹽城」「安徽馬鞍山」等等,最基礎的支撐是京津冀、長三角一體化的交通,以及醫保異地結算政策。尤其在長三角,高鐵已經有了「月票」,跨省申領身份證、戶口遷移、購房提取公積金等都已經打通,這為以養老為關鍵詞的人口流動、資源流動,提供了基礎建製。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宏觀層面的借力東風,在這個前提下,目的地城市要接住養老機遇,還應有城市公共服務層面的系統完善,比如無障礙交通設施的搭建。車站、機場的無障礙通道、電梯、輪椅服務是否都真的便利?出租汽車電召或網約車「一鍵叫車」是否實現覆蓋?適老化的城市公共汽電車線路是否存在?如果要接得住「高端養老人群」,類似的問題恐怕都應該問一問。

最微觀的,從養老企業自身來看,既應深入理解「高端養老人群」的訴求,更應明白持久吸引這類人群的難度。其本身是高素質群體,實際上又有多城市的選擇,在養老院的專業性和服務豐富性上都會要求很高。養老企業應建立一支專業化的服務團隊,包括但不限於專業的醫護人員、康復師、心理諮詢師等,形成高質量、專業性的品牌。同時還應深度與當地文化特徵、生態資源、人文稟賦結合,構建與人文地理優勢相結合的養老生態。「夕陽紅」的一切都是朝陽產業,這裡面的每一點新動向,都值得好好做文章。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