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觀察】就業服務不出「圈」

《常德日報》2024年5月15日A03版

□常德日報記者 姚懿容 通訊員 胡月

從位於武陵區華電新城的家裡出發,步行不到10分鐘,求職者李先生就抵達芷蘭街道荷花社區就業服務站點,享受到勞動保障協理員「一對一」的精準服務。

「這樣的站點,是打造‘家門口’就業服務圈的重要平台。」5月8日,市就業服務中心副主任黃勇強介紹。

「家門口」就業服務圈能幹什麼?「它以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台為載體,為居民提供政策諮詢、崗位歸集、職業指導、技能培訓、就業援助、創業指導等便捷、精準、高效的就業服務,打通公共就業服務的‘最後一公里’。」在黃勇強看來,打造「家門口」就業服務圈,需要答好三道題——

就業服務如何下沉擴「圈」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在津市市綠島藍灣景區工作的趙女士過得忙碌充實。「我現在擔任景區講解員和表演舞者,月均薪金7000元以上。」

津市市舉辦「送崗下鄉」專場招聘會。 津市人社局供圖津市市舉辦「送崗下鄉」專場招聘會。 津市人社局供圖

趙女士是津市市藥山鎮楊壩壋村的一名寶媽,前幾年大學畢業後回鄉。「當時心高氣傲,薪金低的看不上,薪金高的工作崗位又很難找到。」趙女士回憶說,她在村里的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台登記求職信息後,勞動保障協理員多次與其交流溝通,給她介紹返鄉就業相關政策。「得知我從小學習舞蹈,擅長與人交流,勞動保障協理員便為我引薦,幫助我入職了綠島藍灣景區。」對這份工作,趙女士十分滿意。

給就業群體提供政策支持和幫扶,引導就業者在工作崗位上實現自身價值,促進穩定就業,是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台的重要服務事項。「只有建強平台載體,才能激活基層公共就業服務的‘神經末梢’,進一步拓寬就業服務半徑。」黃勇強說。

如何建好平台、順利擴「圈」?市人社部門的實踐路徑清晰明了:釐清經辦管理權限,實施清單服務,統一全市公共就業服務制度、服務信息系統、服務標準、服務流程和服務標識,主動向社會公示政策清單、服務清單和經辦機構清單,讓群眾辦事一目瞭然;做實基礎服務台賬,推行精準服務,點對點幫扶失業人員、脫貧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提升信息服務水平,推進「不見面」服務,充分利用網上辦事大廳、智慧人社App等網絡服務平台,實現基本公共就業網上服務「應上盡上、全程在線」;實施能力提升計劃,規範基層服務,確保基層平台服務內容標準化、服務方式精細化;推進平台硬件建設,實現城鄉均等服務。

安鄉縣下漁口鎮三西村舉辦麵點培訓班。 通訊員 徐鵬 攝安鄉縣下漁口鎮三西村舉辦麵點培訓班。 通訊員 徐鵬 攝

延伸至村(社區)的常態化就業服務,會針對就業困難人員、高校畢業生、返鄉人員等重點群體,實行「一人一檔」。「春節期間和畢業季前來登記求職的人最多,我們會詳細瞭解他們的就業意向、培訓需求等,為有就業意願的登記人員提供‘311’就業服務,即:在一年內免費提供3次崗位推薦、1次職業指導、1次職業培訓信息。」武陵區芷蘭街道荷花社區雷詠菊介紹。

目前,全市761個社區、1505個村已全面建成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台,實現「家門口」就業服務圈全覆蓋。

供需資源如何對接入「圈」

打開微信,柳葉湖旅遊渡假區七里橋街道七里橋社區勞動保障協理員戴正平在居民群裡發佈一條最新招聘信息。

「我會隨時關注湘西北人力資源市場等平台發佈的崗位信息,以及社區商家企業的用工信息,及時發送給有求職意向的居民,方便他們選擇合適的崗位去應聘。」戴正平已在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台工作7年,在他的微信好友里,有幾百名服務對象,這些都是他一個個排摸後聯繫上的。

就業一頭牽著群眾,一頭連著企業。如何讓供需資源入「圈」?全市2587名勞動保障協理員發揮「大數據+鐵腳板」作用,摸清群眾求職和周邊商家企業用工「兩端需求」,建立群眾就業需求庫和商家企業用薪金源庫,並及時調整更新,採用「智能+人工」匹配的方式,實現人崗對接、精準匹配。

「求職期間,我幾乎每個星期都能收到社區勞動保障協理員推送的崗位信息。經過溝通,我成功應聘附近一家幼兒園的生活老師。」武陵區七里橋街道七里橋社區居民鄒冬梅高興地說。

招聘會是人力資源供需對接的重要平台。「人社部門把企業崗位送到‘家門口’,讓我們不出鎮就可以找工作。」桃源縣龍潭鎮翠峰村脫貧戶彭大強告訴記者,在前不久的「送崗到家門」鄉鎮巡迴招聘會上,他與一家運動品牌公司企業達成就業意向,薪金4500元/月。

更為方便的是,就業「直通車」還開上了「雲端」,常德市創業就業服務超市、常德人才網自助終端、直播帶崗等平台和服務項目相繼上線。其中,鼎城區以信息化新技術驅動,開發「鼎城零工」生態服務系統,以「影片招聘+影片求職」為主體,兼具職業指導、技能培訓、創業指導等多項功能,讓群眾務工「就」在指尖、「業」留家鄉。「‘鼎城零工’廣泛收集全市建築行業、家政服務、物流搬運等零工招聘信息,及時錄入零工系統,通過零工系統智慧匹配推薦給附近有需求的求職者。」鼎城區人力資源開發交流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

去年,48歲的楊月玲就是通過「鼎城零工」平台找到了一份「小時工」的工作。「既有一份收入,又可以照顧家裡,蠻好的。」楊月玲每天工作4個小時,每小時收入15元,一個月拿到手有1400多元。

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台與創業就業服務超市、零工市場等平台的資源共享,為打造「家門口」就業服務圈提供了新載體,讓用人單位招工「有途」、求職者就業「有助」。去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5.67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74萬人。

就業工作如何破題出「圈」

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台建設打通了居民就業服務「最後一公里」,但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

「通過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台求職的大多是就業困難人員、返鄉失業人員、脫貧人口等群體。」桃源縣就業服務中心副主任羅華麗表示,根據求職者實際情況,平台會分類施策,比如:給需要照顧家庭的寶媽們推薦時間相對自由的零工崗位;針對沒有一技之長的就業困難人員,先建議他們參加技能培訓,再對口推薦崗位。「但我們推薦的崗位、培訓有時會與求職者的期望值有落差,加上求職者的求職意向時有更改,容易導致供需匹配度不高。」

目前,每個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台僅配備了1名至2名勞動保障協理員,面對繁重的就業服務工作,有些人力不足。部分偏遠地區的勞動保障協理員坦言,在人力不足、居民分散的情況下,他們會與當地勞務經理人合作,挨家挨戶收集居民就業情況,但有時仍會信息滯後。

如何完善就業服務機制,實現精準對接,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

今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於推動公共就業服務下沉基層的意見》,力爭用2至3年時間,打造一批具有示範引領性的基層就業服務網點,加快形成上下貫通、業務聯通、數據融通的基層就業服務格局,增強公共就業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全市人社部門正從需求端、供給端和服務3個方面發力,構建覆蓋全民、貫穿全程、便捷高效的公共就業服務新格局。」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從需求端發力,全面落實穩崗返還、就業和社保補貼、創業擔保貸款等惠企政策,加大對就業容量大的行業企業支持,穩定就業崗位;持續深化重點企業用工服務機制,對150家重點企業實行特派員負責製,採取「一企一策」服務用工。

——從供給端發力,落實崗位實事惠民行動,舉辦就業援助月、民營企業服務月等公共就業服務活動,搭建用工對接平台,促進供需匹配;開展人才賦能提升行動,加強技能人才培訓,組織各類職業技能競賽,提升勞動者就業技能。

——從服務上發力,加強省級充分就業社區(村)建設,運用市縣鄉村四級公共就業服務網絡和全市人力資源服務大數據系統,實現用工信息與人力資源信息共享;加強市縣人力資源市場和零工市場建設,強化崗位歸集、信息發佈;深入實施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推進創業培訓、創業貸款、創業孵化、創業補貼、創業活動「五創聯動」,支持各類群體創新創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荷花社區:創業就業服務精準發力

□常德日報記者 姚懿容 通訊員 胡月

「我去年大學畢業,一直沒找到專業對口的合適崗位,老師您能給點求職建議嗎?」

「我想創業,但沒有經驗和資源,不知道近期有沒有創業培訓活動?」

……

近日,一場創業就業沙龍活動在武陵區芷蘭街道荷花社區舉行。武陵區創業就業服務站(以下簡稱「服務站」)的老師與有創業就業意願的居民圍坐一堂,圍繞創業、就業方面的難點、痛點問題展開討論。「老師幫助我們規劃職業生涯、挖掘自身潛能、尋找適合的崗位或創業項目,並為大家解讀創業就業政策。」毛同學是一名高校畢業生,看到社區推送的活動信息後主動來參加活動。

武陵區創業就業服務站在荷花社區開展創業就業沙龍活動。 通訊員 吳雄凱 攝武陵區創業就業服務站在荷花社區開展創業就業沙龍活動。 通訊員 吳雄凱 攝

服務站位於芷蘭街道荷花社區,由武陵區就業服務中心和荷花社區聯合設立。「這是全市第一個下沉到基層的創業就業服務站。每個月,我們都會開展服務活動,比如社區招聘會、企業走訪、創業沙龍、政策宣講、技能培訓成果展示等。」武陵區創業協會會長、服務站負責人吳雄凱告訴記者,自2022年成立以來,服務站的8名指導老師共為約700名居民提供職業指導幫扶、創業諮詢等服務。

創業就業服務怎樣才能從「撒胡椒面」變為精準發力?「必須因人製宜、分類施策。」吳雄凱介紹,在就業服務方面,對於就業技能欠缺的人員,指導老師會鼓勵和引導他們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對於具備就業能力、暫時失業的人員,服務站搭建求職平台,幫助他們盡快就業。在創業服務方面,創業導師會對創業者進行諮詢評估,對於缺乏創業經驗、創業能力不足的人員,引導其參加SYB創業培訓、網店創業培訓、直播創業培訓等;對於已經創業但面臨資金、場地等方面困難的群體,協助其對接相關部門,幫助他們享受創業政策、申請創業擔保貸款。

創業就業服務下沉到「最後一公里」,讓有需求的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創業、找工作。

「我先後參加過兩次創業沙龍活動,受益匪淺。」居民李婷萱經營著一家銷售葡萄酒的店面,「2022年創業之前,老師從店面選址、貨品選擇、人員配備等方面給了我建議,指出需要避坑的事項。今年,老師又幫我對接資源、拓寬銷路,讓我創業更有底氣。」

就業者鄒冬梅:家門口就業增收又顧家

□常德日報記者 姚懿容 通訊員 胡月

5月13日下午5點30分,位於柳葉湖旅遊渡假區七里橋街道七里橋社區的艾樂幼兒園里,鄒冬梅再次確認所有孩子已經離園,第2天的衛生和安全準備工作也已就緒,這才放心地下班。「家裡挨得近,走路幾分鐘就到了,回去剛好趕上給念初三的小孩準備晚飯。」鄒冬梅笑容滿面地說。

年近五十的鄒冬梅是艾樂幼兒園的一名生活老師,在這裏工作已有5個年頭。「我早些年從事餐飲服務工作,後來因餐飲店換老闆,被裁員了。」當時40多歲的鄒冬梅心急如焚,自己在年齡上沒優勢,又沒有其他就業技能,工作可不好找;家裡還有兩個子女,生活壓力不小。

七里橋社區勞動保障協理員在收集就業信息時瞭解到她的情況,立即指導她在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台登記了求職信息,根據她的就業需求為她推送用工信息。「正巧艾樂幼兒園招聘生活老師,考慮到我有服務工作經歷,又喜歡孩子,社區就推薦我去應聘,月薪2500元左右。」鄒冬梅告訴記者,生活老師需要持證上崗,她在社區的幫助下,提前參加培訓,考取了保育員資格證,併成功通過入職考核。

生活老師的工作辛苦又瑣碎,不僅要做好孩子們的生活管理、衛生保健、安全等工作,還要配合帶班老師開展教學活動。最累的是戶外活動的時候,老師們必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保證孩子們的安全,並且隨時關注孩子們的出汗情況,防止他們著涼。「對待孩子要細心、耐性、有愛心,給予他們細緻周到的照顧。」鄒冬梅深有感觸地說。

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鄒冬梅乾得很開心。「幼兒園有寒暑假,和家裡小孩放假時間基本同步,既能掙錢,又能照顧家裡,比到外地打工方便多了。」

【常閃經】

打造就業圈的底氣

□薑美蓉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時,優先穩的是就業;內外部形勢嚴峻時,優先保的是就業。就業之於國計民生的份量,可見一斑。

就業演變史,也是一部經濟發展、社會跨越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從統包、統配到雙向選擇,從「鐵飯碗」到「造飯碗」,從農民到農民工,從固守單一職業到追捧「斜杠青年」,就業形勢、結構及理念的變遷,正是社會分工變化、產業結構調整的如實反映。就業,溝通著社會需求和供給,連接著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是經濟運行的基本條件。

最近幾年,與就業相關的議題一直處於聚光燈下,是大家討論的高頻詞。打造家門口的基層就業服務平台,不僅能為廣大群體對接就業崗位,更能幫助就業困難人員獲得就業新技能,拓寬就業新思路,具有時代性,凸顯大民生。

眾所周知,就業圈的底氣是經濟圈,那麼經濟圈的核心是什麼呢?正是那些俗稱小商、小販的個體工商戶,被視為「國民經濟毛細血管」的中小微企業,撐起了經濟圈的活力。

一個數據表示,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數億農民工生計解決於此。因此,當下,穩就業、保就業,就是要從源頭上保住一家家小店。筆者認為,就業優先政策的發力點,要在市場主體這個根上「澆水施肥」,築好築牢這一吸納就業的「蓄水池」,穩就業、保就業就有了源頭活水。

市場主體青山常在,就業才能綠水長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體量小、抵禦風險能力較弱,受外部衝擊往往最直接。需要相關部門在關鍵時出手,於緊要處落子,在各類政策的支持下,各類市場主體苦練內功、逆境突圍,才能為經濟恢復發展按下「加速鍵」,為勞動力市場復甦添薪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