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數受訪青年希望農村彩禮在10萬元以內

    過高的彩禮金額會阻礙​農村青年婚戀,造成很多不良影響,不少地方因地施策為愛「減負」,助力彩禮回歸合理區間。大家覺得彩禮金額在什麼範圍內比較合適?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333名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半數受訪青年希望農村彩禮金額在10萬元以內。59.5%的受訪青年認為高價彩禮會成為夫妻婚後生活矛盾的誘因,影響感情。

    調查中,60.1%的受訪青年是農業戶口,30.9%的受訪青年是城鎮戶口,但出生在農村。

55.9%的受訪青年覺得家鄉的彩禮水平高

    「據我瞭解,老家那邊的彩禮最低五六萬元,高的有20多萬元,不過大多在10萬元到20萬元之間,具體要看個人情況、家庭條件。」老家在江蘇宿遷農村的95後嚴若寒覺得,老家的彩禮金額還算正常,但想要結婚,並不僅是彩禮的問題。

    在廣東生活的80後劉萍覺得,老家江西的結婚流程比較複雜,訂婚時要辦一次酒席,還要給女方家準備禮品、紅包,光訂婚就要花費幾萬元。加上彩禮、「五金」、正式婚禮宴請和各種費用,結婚的花費很高。

    對於農村的彩禮情況,55.9%的受訪青年覺得家鄉的彩禮水平高,34.2%的受訪青年覺得一般,屬於正常水平,7.9%的受訪青年覺得低,2.0%的受訪青年不太瞭解。

    嚴若寒說,在縣城有套房是婚戀市場的入場券,有車更好。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還需要準備「三金」「五金」之類的首飾,拍婚紗照、辦酒席、請司儀、接車的租金等費用,同樣是筆不小的開銷。「即使彩禮只要十來萬元,但其他費用加在一起也二三十萬元了,對於農村家庭來說,是筆較大的開支,如果個人存款不足,還需要掏父母的養老錢。」

    調查中,69.2%的受訪青年感覺家鄉的彩禮金額給男方本人及其家庭帶來的負擔重。73.3%的受訪青年認為高價彩禮是橫在農村青年結婚路上的一道「坎」。

    「一個家庭里有兩三個兒子的,女方家會擔心以後幾個兒子在財產上分配不均,所以對彩禮金額的要求會比較高。」劉萍說,一些農村家庭為了兒子結婚,掏出了家裡的全部積蓄,有的還可能欠有外債。

    對於農村高價彩禮的影響,59.5%的受訪青年認為會成為夫妻婚後生活矛盾的誘因,影響感情,57.5%的受訪青年指出因彩禮引發的離婚糾紛、民間借貸糾紛增多,57.2%的受訪青年認為會使一些家庭因婚返貧,為了娶媳婦而負債,50.0%的受訪青年覺得會導致一些農村適齡青年「結婚難」,35.9%的受訪青年認為給社會風氣帶來不良影響,激化了社會矛盾。

    「如果彩禮數額不是在雙方理性討論的情況下確定的,會給之後的婚姻生活埋下一顆雷。」嚴若寒覺得,如果在協商彩禮的過程中發生不愉快,雙方又缺乏感情基礎,會影響婚後生活。

    「剛結婚的堂哥的彩禮是跟親戚借的,新婚妻子還不知道這件事,這可能成為他們婚後的一個矛盾點。」劉萍說。

農村彩禮金額多少合適?近半數受訪青年希望在10萬元以內

    農村彩禮金額多少比較能接受?15.8%的受訪青年認為是5萬元以內,32.5%的受訪青年認為是5-10萬元,合計有48.3%的受訪青年希望彩禮金額在10萬元以下。其他金額區間的接受比例分別為:10-15萬元(21.1%)、15-20萬元(18.5%)、20-25萬元(7.7%)、25-30萬元(3.5%)、30萬元以上(0.9%)。

    「農村家庭一個人一年就賺兩三萬元,現在的彩禮基本是一個人5年甚至10年的收入。」劉萍認為,彩禮金額是一個人在當地一兩年的收入比較合理。

    彩禮的分配和使用也是大家關心的問題。劉萍說,在農村地區女方家長覺得沒有兒子養老,就要多留些錢在手上,所以一些女方家長會自己留下彩禮,但更多的情況是女方家庭留一部分,剩下的返還小家庭,比如20萬元左右的彩禮,女方家留下5萬元用於婚宴等花費,剩下的返還回去。

    嚴若寒覺得有彩禮無可厚非,畢竟是一種傳統風俗。但他覺得,現在彩禮的作用有點被過度放大了,彩禮多少成了是否有面子的體現,彩禮成為結婚前雙方家庭討價還價的焦點,似乎將婚姻異化成了買賣。

    有些地方政府或村委會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和民風民俗,為彩禮劃定「限高線」「指導價」,嚴若寒覺得這是有益的嘗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高價彩禮的出現,但他也比較關心落實情況如何,「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彩禮‘指導價’要得到當地居民的認同,不能‘一刀切’」。

    嚴若寒還希望,地方政府能更重視年青人的交友問題,搭建官方的交友平台,讓年青人擁有互相認識瞭解的機會,找到誌同道合的另一半。

    受訪農村青年中,男性佔56.6%,女性佔43.4%。經濟狀況在家鄉屬於上遊的佔2.9%,中上遊的佔23.8%,中遊的佔50.1%,中下遊的佔19.7%,下遊的佔3.5%。家鄉(不含港澳台)屬於東區地區的佔32.4%,中部地區的佔43.1%,西岸地區的佔19.6%,東北地區的佔4.9%。

    (應受訪者要求,嚴若寒、劉萍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品芝 王誌偉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5月16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