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人文交流正當其時

來源:光明日報

    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一名學生在4月舉行的中文日活動上製作糖畫。 新華社發    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一名學生在4月舉行的中文日活動上製作糖畫。 新華社發

【特別關注】  

今年是中俄建交75週年,也是中俄文化年開啟之年。俄羅斯文化部14日宣佈,俄中文化年開幕禮將於16日在北京舉行。在中俄文化年框架內,雙方計劃在中國51個城市和俄羅斯38個城市舉辦230多場各類文化藝術活動。

文化活動精彩紛呈

事實上,中俄自今年初便已在文化年框架下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1月16日至19日,中俄文化年框架下首場大型活動——中俄書法美術作品聯展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舉行,俄羅斯民眾現場觀賞了由中俄兩國知名書畫家傾力創作的130餘幅精品力作,充分感受到中俄藝術交流互鑒之美。

2月9日至18日,莫斯科市中心的特維爾廣場舉辦盛大的慶祝活動,迎接中國農曆龍年的到來。莫斯科市民和遊客在市中心品美食、寫春聯、剪窗花、賞茶藝,沉浸式體驗中國民俗文化。3月15日和17日,俄羅斯「送冬節」慶祝活動先後在北京和陝西西安舉辦,中國民眾欣賞了俄民間歌舞,還品嚐了俄式薄餅,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進一步瞭解了俄羅斯的傳統文化習俗。

4月8日至5月19日,中國畫家韓玉臣西藏題材油畫展在莫斯科國立特列季亞科夫畫廊舉辦,向俄羅斯民眾生動展示了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文化傳統以及當地美麗的自然風光。特列季亞科夫畫廊副館長卡爾波娃表示,俄羅斯畫家也創作過西藏題材的作品,通過比較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化藝術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與畫家產生共鳴,從而不斷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

俄羅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由俄羅斯國家音樂博物館與國家彼得·柴可夫斯基音樂紀念故居博物館聯合策劃的「柴可夫斯基星」主題圖片展於4月11日在位於遼寧的大連世紀留聲·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開幕,並將一直持續至今年年底。該展覽以圖文並茂的主題海報,從多維度展現柴可夫斯基的生平及其創作歷程,吸引了大量中國觀眾前去觀展。

民間往來如火如荼

中俄文化年框架內多項活動順利舉辦,反響良好。這不僅為中俄文化年開了好頭,也充分反映出當前中俄社會賡續傳統友誼的堅實民意基礎。

自中俄兩國決定發展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以來,雙邊貿易額從2019年的1100多億美元快速增至2023年的2400多億美元,提前超額實現兩國元首確定的貿易目標。在蓬勃發展的貿易帶動下,更多具有質價比的國產新能源汽車和手機走進俄羅斯民眾的生活,不斷刷新著當地民眾對中國製造的認知。同時,更多俄羅斯天然氣被輸入中國千家萬戶,為中國民眾的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便利。

自2023年以來,中俄旅遊合作逐步擺脫疫情影響,呈現迅速回暖的良好態勢。俄羅斯被列入首批中國公民出境團隊旅遊的20個試點國家名單,中俄互免團體旅遊簽證政策也在正常運轉執行。據中方統計,2023年全年俄赴華遊客數達99.79萬人次。據俄方統計,同期中國來俄遊客數為47.7萬人次。中國駐俄羅斯大使張漢暉表示,中俄兩國互為重要客源國和旅遊目的地,發展旅遊合作對於帶動兩國相關領域發展,夯實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社會民意基礎具有重要作用。

中俄兩國留學人數也正實現快速增長。據俄方統計,截至2023年12月,超過4.4萬名中國留學生在俄羅斯高校學習,超過1.2萬名俄羅斯學生在中國高校學習。同時,俄羅斯的「漢語熱」也在持續升溫。俄羅斯總統普京日前表示,今天的俄羅斯社會對中國文化藝術的興趣很高。目前俄羅斯約有9萬名大中小學生學習中文。中國藝術家參與的創作團體巡演和展覽也收穫了巨大成功。

人文交流前景可期

中俄在2006年首創性互辦「國家年」,目前該舉措已成為雙邊關係發展中的重要傳統。此前,中俄已互辦「國家年」「旅遊年」「媒體交流年」「地方合作交流年」「科技創新年」和「體育交流年」等活動,並在相應框架內廣泛吸引兩國民眾參與,增進相互瞭解。兩國間已結成155對友好城市及友好省州,友城合作網絡越織越密,科技、青年、旅遊、教育等合作不斷拓展,人文合作之路越走越寬,這為今明兩年的中俄文化年創造了有利條件。

4月11日,俄羅斯副總理塔季揚娜·戈利科娃主持召開中俄文化年活動俄羅斯籌備組委會會議。相關消息顯示,在中俄文化年期間計劃舉辦的活動涉及音樂和舞台藝術、圖書、電影、教育和創意產業等領域。此外,俄方還計劃安排俄羅斯大劇院、馬連斯基劇院、瓦赫坦戈夫劇院、卡薩特金娜和瓦西廖夫古典模範芭蕾舞團赴華舉辦大規模巡演。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相信中俄文化年將為中俄兩國在文學、音樂、戲劇、教育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提供強勁動力,進一步加強兩國人民傳統友誼,為兩國關係持續深化奠定更堅實民意基礎。

(本報莫斯科5月15日電 本報駐莫斯科記者 李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