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千姿)山海交響讓「舌尖上的中國」更豐富多元

中新社福州5月16日電 題:山海交響讓「舌尖上的中國」更豐富多元

中新社記者 龍敏

福建寧迪科亞安市賽岐鎮象環村的葡萄園里,一排排塑料大棚密密麻麻,一串串葡萄掛滿枝頭。「再過不久,一部分就可以採摘上市了。」象環村黨支部書記陳曉斌告訴中新社記者,村中的巨峰葡萄皮薄汁多、肉飽滿,酸甜適中。

5月8日,在福建寧迪科亞安市賽岐鎮葡萄種植基地,一串串葡萄掛滿枝頭。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5月8日,在福建寧迪科亞安市賽岐鎮葡萄種植基地,一串串葡萄掛滿枝頭。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這個一度被認為不適宜種植葡萄的村落,經過多年培育,葡萄種植快速發展,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葡萄名村。而葡萄種植歷史悠久的福安被譽為「南國葡萄之鄉」,這裏盛產的巨峰葡萄已獲準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人均耕地面積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30多年來,福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開發利用豐富的山海資源,因地製宜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讓「舌尖上的中國」更加豐富多元。

唱山歌,開發「森林糧庫」

福建森林覆蓋率65.12%,連續45年位居全國第一。廣袤的森林,不僅是「地球之肺」,更是提供木本糧食、木本油料、菌菇、蔬菜、動物蛋白等綠色食品。如今,森林已成為福建人的第二塊「耕地」。

5月9日,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李墩鎮的天門山金線蓮基地裡,工作人員在培育金線蓮種苗。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5月9日,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李墩鎮的天門山金線蓮基地裡,工作人員在培育金線蓮種苗。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位於寧德市周寧縣李墩鎮的天門山金線蓮基地裡,工作人員正在進行金線蓮苗接種,而數層高的架子上種苗瓶整齊擺放,一株株金線蓮在營養土裡積蓄力量、茁壯成長。天門山神草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光建說,金線蓮先在生產基地組培擴苗,待成苗出瓶後,再移栽至林地,這樣既保證了前期的存活率,又能提升人工種植金線蓮的質量。

近年來,周寧縣大力發展金線蓮、黃精、鐵皮石斛、草珊瑚等林下經濟作物種植,逐步建成「林養、林種、林遊」一體的鄉村旅遊基地和「綠色生態+」的復合型田園綜合體。

開發「森林糧庫」,福建2023年林下經濟利用面積3229萬畝,產值830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竹筍產量207萬噸,居全國第一。作為產茶大省,福建茶園面積全國第五,茶葉產量全國第二。福建亞熱帶水果更是特色鮮明,柑橘鮮果出口量全國首位,橄欖、?面積和產量全國第一,枇杷面積和產量全國排第二,龍眼、荔枝面積和產量全國第三。

圖為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海域的深水網箱、漁排及深遠海養殖平台。(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圖為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海域的深水網箱、漁排及深遠海養殖平台。(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念海經,建「海上糧倉」

踏上福州市連江縣的深遠海養殖平台「定海灣2號」,福建鑫茂漁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盧統鋒告訴中新社記者,該平台長60.9米、寬32米,可抵禦15級颱風,並配備實時影像和水質自動監測系統,所有數據均可無線傳輸到岸,一部手機就能隨時監測魚類生長情況及平台運作狀況。

「無需大量人力,即可輕鬆養魚,且深水海域水流大,藻類、浮遊生物種類豐富,魚能夠在裡面不斷‘健身’,肉質更鮮美。」盧統鋒說,「定海灣2號」能容納20萬尾優質大魚,年產量可達500噸以上。

隨著「乾動」「定海灣」等系列11個深遠海養殖平台接連落戶,地處閩江、敖江入海口的連江定海灣一躍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海上智慧生態牧場,年產優質魚類近2000噸。

5月8日,福建寧德,海上養殖人員正在挑選即將上市的大黃魚。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5月8日,福建寧德,海上養殖人員正在挑選即將上市的大黃魚。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從「海上福州」到「海上福建」,福建持續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上糧倉」。去年,福建海洋生產總值約1.2萬億元,水產品總產量890萬噸,均居全國前三;水產品人均佔有量200餘公斤,居全國首位;水產品出口額73億美元,佔全國水產品出口額的36%,連續11年居全國第一。

從山上的茶葉、竹筍、錐栗、板栗,到海中的海參、海帶、大黃魚、鮑魚……福建唸好「山海經」,廣開「食」源,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初夏時節,各種時令蔬果、水產又將從福建陸續上市,暢銷海內外。(完)

【編輯:薑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