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長治梨樹莊:村民辦事不再「撐場面」

    村民在「共享喜事堂」舉辦婚禮。受訪者供圖    村民在「共享喜事堂」舉辦婚禮。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各級行政機關為推動「移風易俗」工作下了大力氣。在13個鄉鎮(中心、街道)選擇40餘個行政村進行專題調研,形成群眾意見、建議100餘條,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推動「婚事新辦、喪事簡辦、餘事不辦」。

    「移風易俗觀念和認識的轉變不容易,尤其涉及老百姓的家事和地方風俗。」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豐宜鎮黨委副書記亓曉軍說。他手裡厚厚的資料,記錄著這些年在各村鎮推進移風易俗的探索和努力。

——————————

    路秋生的兩個女兒都是「零彩禮」出嫁的,這在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河神廟鄉梨樹莊村還是頭一遭。

    他把原本要擺3天席的婚禮,簡化成只辦1天,婚禮場面簡單而溫馨。

    路秋生坦言,「農村人掙錢太辛苦,誰家也不容易。‘零彩禮’不花光別人的家底,也不掏空自己的錢包」。

    在他看來,「幸福不是拿金錢來衡量的,移風易俗既顧及了人情面子,也能減輕咱老百姓負擔。」這番掏心窩子的話,說到不少村民的心坎兒上,讓不少村民紛紛效仿。簡辦婚禮、「無彩禮」或低彩禮婚禮成為梨樹莊的新風俗。

有人帶動改變風俗的效果很顯著

    「彩禮」是當地眾多婚俗中無法迴避的話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中發現,雖同屬屯留區,各村鎮對彩禮的數額、用途有所差異。

    路秋生曾任屯留區河神廟鄉梨樹莊村黨支部書記,於2012年和2019年以「零彩禮」嫁出兩個女兒。當時,他妻子和母親無法理解他的做法,覺得丟面子,「在外打工多年,回了村嫁閨女都捨不得花錢」。

    女兒不理解,問他「是不是我不值錢」,男方父母也找上門來,「你養了20多年的女生,村里有風俗,我多少也要拿一些,不然兩家沒面子」。

    路秋生思來想去,還是拒絕了,「你可以給孩子,我不參與這個事情,也不能拿這個錢」。

    他給女兒舉村民家的例子,男方給了11萬元彩禮,結果沒過多久兩人就離婚了。路秋生想的是,「畢竟是10多萬元的彩禮,這錢給了女方父母,小家庭如何起步?」

    當村黨支部書記時,路秋生深感比起說服村民簡辦婚事,遏製高價彩禮的工作更不好做,「雖然有成效,但並未徹底改變」。

    他入戶調研發現,梨樹莊村的彩禮價格大多在6萬元-8萬元,彩禮以給女方父母為主。「在2019年之前,至少要超過10萬元,有的甚至要到16萬元。」路秋生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現在村里年青人結婚不再談論房車,「生活條件好多了,小夥子在外打工的很多,大部分人在外面花幾萬元購買一輛小車不難,家裡也基本在縣城買了房子」。

    在推進移風易俗過程中,路秋生欣喜地發現,有人帶動改變風俗的效果十分顯著。

    作為女方父親,路秋生可以不要彩禮;作為男方的父親,他還是得主動給。去年小兒子要結婚,娶外縣的兒媳婦。當時,兒子和兒媳婦在別處打工,路秋生不知道當地風俗,帶著幾萬元,去見了兒媳婦的父母。路秋生剛把錢放下,親家就對他說:「這個錢我不能要,等孩子們在的時候,他們說要我們才能要。」兒媳婦聽說了路秋生「零彩禮」嫁女兒的事,將彩禮退還了。

    路秋生高興有個好兒媳婦,感慨道,「這就是家風的延續和傳承」。

    路秋生觀察到,近年來因兒女婚事掏空家底的農村家庭不多了,但彩禮帶來的經濟壓力還存在。

    亓曉軍坦言,彩禮作為長期形成的民間婚俗行為,傳統習俗和觀念的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或強製取消。近年來,鎮黨委、鎮政府在倡導移風易俗新風尚上下功夫,取得了一些成效。

    調研中,亓曉軍見過因彩禮造成經濟壓力的家庭,「最近幾年嫁女兒要彩禮為兒子娶媳婦的極端情況比較少見了,高價彩禮主要是因為攀比和撐面子」。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走訪調研發現,一些農村老人收下女兒彩禮主要有兩方面考慮,一方面是給自己留一份養老保障,另一方面是給女兒存一份「底氣」,防止在外打工的女婿「變心」。

    山西省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調研情況顯示,彩禮的名稱雖然沒有明顯變化,但是在實質內容、禮金的收取和實際用途上都發生了改變。隨著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彩禮的屬性表現為雙方父母對新人的美好祝願和對未來生活的期許。從心理狀態上看,彩禮支出由原來的被動變為主動和自願,在實際支出上更多反映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

    李高鄉北桑治村黨支部書記郭樹枝介紹說,目前村委探索讓彩禮成為小兩口的創業基金,鼓勵年青人返鄉創業。郭樹枝舉例說,一個村醫的兒子在村里開了一家蛋糕店,還有一個年青人開了一家電動車修理店,他們創業的啟動資金都來自父母給的彩禮。

    郭樹枝有兩個兒子,大兒子25歲了,在北京當兵,「兒子說不著急結婚,要先立業」。這位父親盤算著給兒子在村里蓋三間房,對於攢彩禮並不著急,他感到,「隨著不攀比的風氣形成,各方面都會發生改變」。

卸下老百姓辦酒席的擔子

    早些年辦喜事,家家戶戶講排場、比闊氣,一場喜事下來,不僅身累、心累,錢也花了不少。據亓曉軍介紹,以前不論紅白事,辦事大概要3天,每桌飯菜錢要花費200元-300元,加上村里辦事都要上酒,「每次辦事至少得花費萬把塊」。

    自2019年起屯留區開始提倡移風易俗,想方設法讓老百姓在節約資源的同時把宴席辦好。亓曉軍說,「如果大範圍集中推行,可能會存在困難,我們選擇了豐宜鎮下屬的高川村做試點」。該行政村規模小,全村有108戶人家、400餘人。

    為了讓老百姓接受「婚事新辦、喪事簡辦、餘事不辦」的理念,村委會掛橫幅、喊喇叭,經常組織誌願者入戶宣傳動員,郭樹枝稱,「看著誰家準備‘辦事情’了,就趕緊去動員動員」。

    路秋生發現,自從他開了先河,簡辦女兒婚事,村民們紛紛效仿,也開始把辦事時間壓縮到了1天。「大辦都有(經濟)壓力,但就是面子上過不去,只要有人先做了,大家就都跟上了。」

    郭樹枝統計過縮減辦事時間、簡化儀式的成效,以前一桌要上十幾道菜,現在上六七道菜,夠吃就行,「以前辦席全村要吃200斤面,現在三四十斤就夠了」。一場婚事辦下來,能節省1.5萬元,老百姓辦酒席的擔子輕了。

村里有了「共享喜事堂」

    在亓曉軍看來,辦實事、見實效,為老百姓提供服務和便利,為他們慳錢、讓他們認可,才會達到移風易俗的效果。

    屯留區豐宜鎮西夏旺村喜事堂里,宴會廳、議事室、工作室、食品儲藏室等依次而立,舞台、音響、桌椅、鍋灶、餐具等設施陳列齊全。這個佔地面積900平方米的大院原本是高川村村委會辦公場所,2020年高川村合併到西夏旺村,西夏旺村「兩委」對其重新改造,新建了幾間房,起名為「時代新風共享大院」,供村民辦結婚典禮使用。

    受到「時代新風共享大院」的吸引,村民韓巧蘭成為最先使用的一批人,她感到在這裏辦事不需要花額外佈置的費用,還能辦得體面有氣氛。韓巧蘭向村里的紅白理事會報備申請,紅白理事會幫忙操辦,協助村民製定辦事標準,確定請客範圍,並組織幫忙人員,算下來2000元就可以辦一場「大鍋飯」式的宴席,韓巧蘭只需要付食材和燃氣的錢。

    由村民自發組成的鑼鼓隊和廣場舞隊,在共享大院舞台上給賓客表演節目,很是喜慶。

    設立「共享喜事堂」的靈感來源於網絡。亓曉軍說,「我們提供場地和服務,讓村民直接使用,以此推動資源的重覆利用」。

    西夏旺村以「牆體文化」為切入點,將喜事堂院內牆壁精心改造成移風易俗文化牆,將家風家訓上牆,把辦事流程公示,讓喜事堂在承辦喜事的同時,成為宣傳鄉風文明的窗口。

    「共享喜事堂」設立以來,為十幾對新婚夫婦舉辦了喜宴婚禮,每戶節省費用一萬元左右。但這些年,喜事堂的利用率不太高,亓曉軍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豐宜鎮位於太行山區,這裏人口基數小,3個村合併之後人數不到1000人,年青人不多。「我們是人口流出型村莊,山區的年青人通過上學或打工,逐漸從村莊遷移出去。」

    為了提高喜事堂的利用率,村委計劃在共享大院里空出東邊兩間房改成客房,原有西屋改成婚房,「外出打工的年青人娶的都是外地媳婦,如果他們回村辦婚禮,可以直接住在共享大院,讓他們在這裏住宿、辦宴席」。

    據瞭解,當前共享大院存在的主要困難是缺少資金。自2020年創辦以來,許多設備已經老舊,需要多方籌措資金修繕。他們希望共享大院能繼續辦下去。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雪兒 記者 胡誌中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5月1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