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中國博物館走向世界

    11年前,我從中國人民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畢業,進入故宮工作。

    我們部門的辦公地點,坐落在故宮的西南角,曾經這個地方叫「南大庫」,聽這個名字就知道,它原是一處庫房,用於存放燈籠等。雖然現在的建築是後建,但還是很「古老」。比如我們辦公室除了空調、電腦、打印機,再沒有別的電器,喝水都是提著水壺去水房接。防火對於故宮來說太重要了。

    剛工作那會兒,我周邊的同學、朋友問得最多的問題是,「你在故宮做什麼工作,英語講解員嗎?」可見當時大家對博物館的認知不足。但現在,身邊人問的都是故宮最近有什麼展覽、出什麼書了,有沒有課程可以參與。這種變化也反映了中國博物館近年的蓬勃發展。

    我能「進宮」,很大程度上,與一個機構有關。

    2013年,國際博協、中國博協和故宮博物院正在合作籌建國際博協培訓中心,由故宮博物院運營管理,辦公室就設在我所在的宣教部。我也在同年進入故宮工作,可以說是和培訓中心一同成長起來的。

    國際培訓讓我的英語專業有了用武之地。培訓中心每年舉辦兩期常規培訓班,主題涉及博物館管理、教育、藏品、展覽,以及博物館當下熱點話題。

    上個月,我們剛剛辦完今年的春季班,一位國外專家問我,為什麼中國要建立一個國際博協的培訓中心,並在10年里給予持續的資源和資金支持。

    我說,因為我們非常看重這個項目的價值。那價值在哪裡?

    可能很難用一兩句話來概括回答。但我想起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最近的兩期培訓,都有學員作為授課專家回歸。曾經的學員,經過10年的積累,已成長為一館之長或大學教授,用自己的所學反哺培訓項目。當然,這不全是培訓中心的功勞,但培訓中心的確打造了一個國際博物館人能力建設的平台,培養了未來的管理者。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學員們可以相互探討共同關心的問題,分享疑惑困難,探討可能的解決方案,同時也能夠相互瞭解,開拓思維,開闊眼界。

    第二件事,就在前幾天,一位博物館同行諮詢能否幫忙聯絡南韓某家博物館,他們想去參觀交流。這種諮詢,我收到過很多,大多是希望通過培訓中心,與國外博物館建立聯絡,謀求合作。而他們之所以會找到我,是因為經過10年的發展,培訓中心構建起了一個囊括85個國家500多位國際博物館專家和專業人員的網絡。這個網絡不僅讓他們因共同的培訓經歷而拉近距離,也為博物館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儲備了人才。國際博協、中國博協和故宮博物院也都希望這個網絡,能夠促進博物館國際交往與合作。

    參與培訓中心工作的過程,也是我個人能力不斷成長的過程。

    在組織培訓的過程中,我的國際交往、統籌協調和應對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鍛鍊。我有幸在國際博協大會上,代表培訓中心發言,向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同行展現中國博物館的實力與活動。

    作為博物館教育人員,培訓課程對於我做好博物館教育工作也有很大的幫助。我在培訓期間接觸到國內外博物館先進的資訊、理念和案例。這些年,我做教育課程開發、圖書出版、短影片運營,很多理念和想法都源於培訓課程的啟發。

    2017年,我帶著自己開發的課程《康熙與西學》,在雪梨的中國文化中心給孩子們進行全英文授課。我想告訴雪梨的孩子們,在很久以前,中國就已經和西方有了文化往來,現在我們依然延續著這種往來,正是這種往來讓我們彼此瞭解、建立信任。

    我也將自己組織培訓的經驗和思考以論文的形式分享出來,希望為大家組織和申報國際培訓項目提供借鑒。

    未來,我也將繼續提升自己的專業積累,提高自己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汲取國際營養,推動中國博物館走向世界,讓中國聲音更加響亮。

薑倩倩 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教育培訓組組長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5月18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