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為什麼不愛發朋友圈了?

來源:瀟湘晨報

曾經,微信朋友圈一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大家在這裏分享瑣碎日常,記錄生活點滴,它承載著許多人的回憶與當下。然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朋友圈漸漸變得「安靜」了,甚至不少人的主頁上只留下一條冰冷冷的分割線。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微信的用戶總數達到了12億,但每天卻只有3億人發佈朋友圈。

大家為什麼不愛發朋友圈了?有媒體的調查結果顯示,有60%的人因為怕「隱私泄露」而不發朋友圈,另有54%的人認為朋友圈的好友並非都是真朋友。

看來,大家其實並沒有真正排斥或厭惡朋友圈。在互聯網時代,每一個人都害怕孤獨,每一個人都有社交的需求。表面上看,社交媒體的湧現,為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交往平台,但以朋友圈為代表的網絡交流,又不能在真正意義上消除我們的孤獨。

正如調查結果顯示的,我們希望被「看見」,又害怕被「看見」。如果說人生就是一齣戲,社會就是一個大舞台。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是這個舞台上的表演者,渴望自己能夠在觀眾面前塑造出能夠被接受的形象。但與此同時,我們又特別擔心在朋友圈里發出的信息暴露了「真正的自己」,或者擔心發出的信息被他人斷章取義、隨意歪曲。

總而言之,大家不是不愛發朋友圈了,而是多了一份顧慮和糾結。所以很多人會選擇用只顯示一個月或三天的那條線,和外面那個紛紛擾擾的世界做一個乾脆的切割。這或許正是互聯網時代最形象的隱喻,類似朋友圈一樣的技術能夠將我們送到無限的遠方,但也有可能把我們封閉在一個狹小的自我空間內。

只是,不發朋友圈了,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選擇。因為不管我們喜不喜歡,都已經置身於一個被技術包圍的嶄新環境。如果說曾經的朋友圈帶給我們的是一種驚喜,一種通往新世界的渠道,那麼現在的它已經深深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很難分離。

既然如此,倒不如坦然地面對朋友圈。畢竟,在大多數情況下,外部信息很難改變我們,你想要看的是什麼,就會看到什麼。朋友圈如此,現實社交亦如是。或者說,只要我們發出的每一條朋友圈都是真情實感,都是不摻雜任何虛假和矯飾的,那又有何不可呢?我們的生活,終究不是為了活給別人看的。

不管怎麼說,完全沒有必要為了發不發朋友圈,怎樣發一條朋友圈,而「自尋煩惱」。歲月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旅行,好的壞的都是風景。如果認為朋友圈社交變得無效,不妨就遠離它;如果認為朋友圈仍能記錄下我們的真實感受,那就大膽地使用它。重要的從來不是該不該發朋友圈,而是我們能不能真正找回生活的樂趣,無憂無慮地享受當下的美好瞬間。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