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致知|小鎮「雙博」 把世界裝進水鄉櫥窗里

來源:荔枝新聞

「吳江三十里,地號梨花村。我似捕魚翁,來問桃源津。」

坐落於太湖之濱、大運河之畔的黎里古鎮,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積澱著豐富的生活遺存和深厚的人文底蘊。

2018年,美國人杜維明在小鎮上開設了第一家民間博物館,展示他從全國各地收藏而來的4萬件中國民間藝術品。2024年,小鎮上的第二家民間博物館開館了。收藏家林明洋將他從海外買來的西洋古董傢俱搬進了古建築邱宅,開闢出一片東西風格結合的展館空間。

和黎里的青磚黛瓦、古橋巷弄一樣,這兩座博物館與小鎮交融共生,既連接起黎里的歷史與未來,也連接著這座江南古鎮和更廣闊的世界。

看見每一個老物件的美」

1981年,19歲的美國留學生杜維明第一次來到中國。在課餘時間的遊曆里,凝聚著中國工匠精湛技藝、具有獨特風俗韻味的民間老物件,引發了這位美國青年的興趣。

「我第一次來中國,就看到這麼杜特別好看的手工藝品,是美國沒有的,我一看就特別喜歡。」杜維明的收藏之路就這樣開始了。

雕花的門窗、刻字的牌匾、精巧的木雕……他最喜歡那些擁有歲月磨礪痕跡、具有生活感和美感的物品,「那些物品都有故事在裡面,你可以看到那些人的生活,也有可能是歷史上你讀過的書,我就特別喜歡看到這樣的東西。」他熱愛逛村子,因為總是能在和淳樸熱情的老鄉們聊天之後,就在他們的院子、臥室里,發掘到心儀的寶貝。

「收藏的時候有很多有意思的經歷,往往是第一次我自己去,第二次他們當地村民就告訴我有什麼好東西。」為了和村民們打交道,杜維明的中文水平也突飛猛進,「我必須努力學中文,我才可以跟他們聊,知道中國本來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起初,杜維明的藏品都存放在上海租用的倉居里。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決心在黎里開設一間博物館,讓這些老物件的美打動更多的人。

博物館取名「六悅」,寓意眼、耳、鼻、舌、身、心皆愉悅。「我們跟別的博物館不一樣,每一個東西你都可以觸摸,有些可以開抽屜。甚至那個中藥館的櫃子,你可以打開,還有藥味在裡面。館內都是放古代的音樂,我們希望你來六悅博物館,有很深入的體驗。」杜維明說。

如今,佔地18000平米的六悅博物館,已經展出了杜維明四十多年來收藏之中的四萬多件展品,未來,賸餘的六萬件藏品也將慢慢被展出。

「老物件都是藝術品,它們是工匠花了很多心血和時間做成的。在六悅博物館,我希望大家看到每一個老物件的美。」

把世界裝進水鄉的櫥窗」

六悅博物館並不是黎里古鎮上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孤例。

在黎里中心街的古建築邱宅里,還藏著一座今年才開放的國際藝術館。收藏家林明洋將過去30多年里從歐洲購買的古董傢俱都搬進了這座古宅。庭院縱深之間,精緻繁複的歐式傢俱與磚雕門樓、粉牆黛瓦相映成趣,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一直對上海古董風格傢俱癡迷的林明洋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啟了自己的職業收藏家生涯,但在歐洲尋覓藏品的經歷卻偶然地觸發了他對於收藏以及文化交流的更多思考。在黎里國際藝術館,林明洋最喜愛的一件藏品是產自英國但卻採用了中國大漆工藝裝飾的梳妝櫃。這件製造於20世紀初的古董傢俱,如今依然色澤鮮亮,生動地講述著百年前中外文化交流的故事。

「我慢慢在收藏的過程裡面發現它收藏品跟中國的整個歷史上面的互動,它的故事是非常精彩的。我看到很多跟中國有關係的藝術品在歐洲,我深入到裡面才發現,明代清代時期的西方人對中華藝術的仰望,對中華藝術的熱愛與迷戀,它是有證據可循的。」

在林明洋看來,收藏不只是一種財富,也是一種傳承。「我把世界的這些藝術品搬回中國,是希望把世界裝進黎里水鄉的櫥窗里。我的目標是讓這座350年的房子裡面,容納各國的文化,然後把它們融彙起來,給下一代來認識世界。」

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

國家文物局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備案博物館6565家,其中非國有博物館2175家,佔據了博物館總數的近三分之一。

像黎里這樣,擁有兩座民間博物館的小鎮在全國並不多見。

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認為,與國有博物館相比,民間收藏家所收藏的文物、藏品的種類更接地氣,跟人們的現實生活有廣泛的聯繫。「民辦博物館是國有博物館的有力補充,是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對於杜維明與林明洋來說,創辦博物館的目的並不僅僅是展示多年來他們收藏的成果,更重要的是,「透過我們的展和藝術館,達到一種呼應,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

在單霽翔看來,這兩座博物館的影響或許比我們想像得更加深遠。「一個小鎮里的兩家博物館,發揮著‘民間大使’的作用,把世界裝進水鄉的櫥窗里。透過這扇文明之窗,我們能跨越民族、地域和時代的限制,在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相互欣賞中豐富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