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免費參觀,398件(組)珍貴展品講述京津冀城市關係發展變遷

新京報訊(記者展聖潔)5月18日,備受矚目的「燕趙乘春複此行——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題展」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隆重開幕。

「燕趙乘春複此行——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題展」是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體現北京城市副中心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功能的專題展覽。此次展覽由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和河北博物院共同主辦,展覽面積1780平方米,共展出珍貴文物、歷史檔案和展品398件(組)。

展覽內容豐富,圍繞北京城市功能演變帶來的城市群關係,分為三個單元:「古代京津冀‘首都圈’的形成」「近代京津冀城市群的形成」以及「當代京津冀協同發展足跡」。通過這三個單元,觀眾可以清晰地瞭解到京津冀地區城市關係的歷史變遷,以及以北京為核心的城市群佈局的發展過程。

展覽在敘事上別出心裁,通過追溯京津冀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展開歷史人文聯繫。值得一提的是,展覽還特別強調了長城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對京津冀地區之間聯繫所起到的關鍵作用,進一步揭示了建立在城市關係史基礎上的「城市群」內在聯繫。

觀眾參觀「燕趙乘春複此行——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題展」。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觀眾參觀「燕趙乘春複此行——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題展」。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

此次展覽的重點文物,包括距今200萬年的石核、商代的繩紋敞口罐、戰國時期的「郾(燕)王職」戈等,這些珍貴文物生動地展現了京津冀地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同時,展覽還通過展示《熱河全圖》四條屏、《天津行宮圖》等清代文物,再現了京畿地區特有的城市關係與城市功能。

此次展覽得到了中央在京單位、京津冀地區和相關省市34家文博單位的大力支持。通過舉辦此次展覽,不僅加深了人們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理解和認識,也為進一步推動京津冀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

「燕趙乘春複此行——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題展」將持續至今年年終,在此期間,觀眾可以前往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免費參觀。本次展覽所在的「京津冀博物館展廳」,將被打造成三地博物館協同發展的永久性、常態化展覽展示基地,通過資源共享,全力打造區域文化特色品牌。

編輯 白爽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