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多一度丨又是一年畢業季 寫論文可用AI?多所高校明確

畢業季來臨,2024屆高校畢業生陸續進入論文答辯階段。今年不少高校發佈通知,明確將對畢業設計(論文)中的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佔比進行檢測,並對AI代寫在論文中的比例等問題作出規範。

學生寫論文到底能不能使用AI,怎樣約定使用範圍與比例?如何引導、規範大學生正確、合理使用AI工具?專家及業內人士有哪些觀點?一文讀懂。

臨近畢業季,畢業論文可以用AI寫嗎?

多所高校發文規範學生畢業論文中使用AI

中國傳媒大學本科生院下發了《關於加強2024年畢業論文(設計)中規範使用人工智能管理的通知》。隨後,該校多個學院出台了規定細則。

其中,該校繼續教育學院在細則中要求,學生須明確披露是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使用,須述使用方式、細節,包括模型/軟件/工具名稱、版本及使用時間。涉及事實和觀點引證的輔助生成內容,須明確說明其生成過程,並同時在畢業論文(設計)相應位置具體標註,確保真實準確和尊重他人知識產權。

截圖來源:中國傳媒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官網截圖來源:中國傳媒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官網

近期,湖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福州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等高校相繼發佈通知,稱將在本科畢業生畢業論文審核過程中試行加入對文章使用生成式AI風險情況的檢測,其中,部分高校約定了使用範圍與比例。

湖北大學

湖北大學明確,如發現該論文檢測結果為「AI代寫高風險」,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修改。

天津科技大學

天津科技大學明確,若本科生畢業論文中生成式AI檢測的結果超過40%,學院將向學生發出警示,並要求其自查自糾。

大慶師範學院

大慶師範學院教務處明確2024屆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AIGC檢測結果與重覆率檢測均應在40%以下方可進入答辯環節,否則不予答辯。還有學校表示:「人工智能工具僅可用於文獻檢索、數據處理等輔助工作,嚴禁直接應用於論文撰寫。」

華北電力大學

今年首次引入「AIGC檢測服務系統」對研究生畢業論文進行查詢的華北電力大學,目前正在製定標準,對學生論文中使用生成式AI的場景和比例進行規範。

據瞭解,「AIGC檢測服務系統」是以文本為檢測對象,通過語言模式和語義邏輯等多個維度進行分析比對,區分人工創作的內容和AI模型生成的文本內容,從而進行監管和維護學術誠信,簡單說就是「用AI查詢AI」。

如何利用該系統進行檢測?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唐亮表示,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技術來生成論文,在生成的過程當中,一定是參考了現有的一些知識文本。它的詞語、詞頻、句子、句式這些結構特徵上,一定有人工智能技術的這樣痕跡和規律。那麼反過來對於這樣的特徵和規律,用人工智能的技術再去發現它、識別它。

用AI寫論文是否可靠?

有風險 引用內容或數據或存偏差

在某電商平台,搜索「AI代寫」,一眾「AI智能原創寫作」商品映入眼簾,有的顯示已售「1w+」,有的甚至已售「10w+」。

記者隨機選取一家,諮詢「能否代寫論文」,賣家馬上回覆「論文」屬於平台「敏感詞」,須撤回再繼續對話,但「AI代寫沒問題」。「軟件單次只能輸出1000字左右。如果你要的字數多,就用軟件根據你輸入的標題寫一份大綱,再一項項輸入大綱標題生成對應內容,最後合成一篇。」該賣家說。

多名商家客服表示,諮詢代寫論文的顧客不在少數。梳理髮現,商家推出的自研AI寫作軟件,僅需不到10元便可在一個月內不限次數和字數使用;如需購買國外AIGC產品,則按使用次數收費。記者詢問利用AI代寫的論文能否通過查重檢測時,商家回覆:「這個無法確保,但我們生成的每一篇都是原創,即便輸入同樣的標題,也會輸出不同的內容。」

北方某高校一名本科生說,自己會用AIGC輔助完成部分日常作業。「通常先自己搭出框架,再用AI填充內容,最後手動修改、調整。」這名學生說,上學期世界史課程期末考試以論文形式考核,一名同學使用AI代寫,最終得分甚至高於自己獨立完成的文章,「我在糾結期末考試要不要也用AI」。

依賴AI工具提供的內容存在安全性、可靠性的風險。四川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的小劉今年即將碩士研究生畢業,在學習中她使用了AI大模型工具進行實驗數據的整理,但在檢索一些問題引用的文獻時,她發現AI提供的一些文獻,雖然標註了出處,但自己再次檢索時,這些容並不存在此外,一些引用數據上也存在嚴重偏差。

AI可以成為第二作者?

相關條例早有說明

AI為論文寫作帶來了諸多便利,它可以提供從選題到文稿潤色、從統計分析到圖表製作等助力,幾乎覆蓋了學術論文寫作過程的方方面面。但是AI能成為「第二作者」嗎?答案是否定的。

2023年12月,科技部發佈《負責任研究行為規範指引(2023)》,對如何依規合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作出具體指引,同時提出不得使用AIGC直接生成申報材料,不得將生成式人工智能列為成果共同完成人,不得直接使用未經核實的由AIGC生成的參考文獻等,明確劃出具體邊界。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第三十七條中明確,學位論文或者實踐成果被認定為存在代寫、剽竊、偽造等學術不端行為,經學位評定委員會決議,學位授予單位不授予學位或者撤銷學位。有教育研究學者表示,多地高校出台政策,嚴禁AI論文代寫,正是在落實學位法的相關要求。

圖片來源:IC photo圖片來源:IC photo

如何引導、規範大學生正確、合理使用AI工具?

專家:要有獨創性,不能「複製黏貼」,更不能出現學術造假

如何引導、規範大學生正確、合理使用AI工具,非常迫切。

業內人士指出,人機協同是大勢所趨,但AI代寫論文等有悖學術倫理,有必要釐清AI代寫和AI輔助之間的邊界,對文章「AI率」有所界定。

文章「AI率」是指文中使用AI工具生成內容的比例,反映作者對AI的依賴程度。北京一所高校教務部門負責人說,目前國內高校普遍未設置論文或作業「AI率合理值」,更沒有針對不同學科、不同研究目的等設置細分標準。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王敬宇表示,當前,使用AIGC應用幾乎沒有門檻,且提示詞越精準有效,AI生成內容越具有貼近性。「AI能給作者提供靈感,幫助延展思路。但如果被濫用,可能淪為實驗數據造假、論文代寫等學術不端行為的幫兇。」

AI輔助與AI代寫之間的邊界在哪?王敬宇認為,這個問題應基於「創意的來源」和「決策的控制權」來定義。AI輔助應聚焦於提供建議、生成草稿和協助研究,最終的創意和編輯決定權需掌握在作者手中;相對地,AI代寫則涉及運用AI完成整個或絕大部分寫作過程,缺少了使用者的深度參與和批判性思考。

在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梁正看來,論文核心評價標準包括作者發揮的創造性、對論文的貢獻程度。一篇大部分由AI生成且隱瞞使用情況的文章,既沒有作者智力的貢獻,也不符合科研誠信的要求,屬於學術造假。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執行院長張洪生表示,自去年以來,許多大學生開始使用人工智能輔助課程學習。「我很鼓勵學生們進行這種創新和嘗試,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獨創性,不能直接對生成式人工智能進行照搬、‘複製黏貼’。」

張洪生認為,面對新技術的衝擊,對學位論文、畢業設計等的技術監管應當加強。應當瞭解人工智能技術的規律和使用倫理,而不能投機取巧、產生偷懶心理,更不能出現學術造假、欺騙行為。

AI寫作還可能造成哪些問題?

或涉及版權歸屬、責任歸屬問題

AI寫作還可能涉及版權歸屬等法律問題。AI生成文本內容承載的知識產權,應歸於AI開發公司還是服務使用者,目前說法不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趙精武說,AI代寫整篇論文的行為屬於典型的學術不端行為,與傳統的找人代寫並無二致。AI代寫材料需使用海量文本數據,生成的文本內容很容易與現有作品雷同,產生侵犯著作權等法律風險。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王敬宇建議,有關部門應製定相應政策與指導規範,進一步界定AI在不同大類應用場景下的使用範疇,明確相關版權和責任歸屬問題,確保AI在教育等領域中使用的合規性。

我們還能做什麼?

我國關於AI治理的立法研究工作未曾間斷。《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在包容審慎監管、應用分級分類治理的基礎上,細化了技術研發者、服務提供者以及使用者的相關權利義務,要求AI技術應用符合基本的科技倫理規範。

業內人士認為,AI服務提供者應在用戶註冊階段和生成內容前,以自動彈窗等方式提醒用戶合理使用,通過技術設置等方式規範使用行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趙精武認為,學校應加強引導,注重提升全員信息素養和學術倫理意識,鼓勵利用AI進行創意啟發與輔助設計,明確禁止使用AI代寫論文等。同時,有關部門和電商平台等,應合力加強對AI代寫產品的監管,有效防控該類產品的濫用風險。

資料來源: 新華社、央視財經、各大高校官網

編輯 常江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