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未來是否會替代老師?研討會上專家這樣說

5月18日,「人工智能賦能研究生教育研討會」現場。

新京報訊 (記者柯銳)5月18日,「人工智能賦能研究生教育研討會」在中國傳媒大學成功召開。來自全國研究生教育和人工智能領域的300餘位領導、專家、學者出席。大會由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主辦,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知網承辦。

大會以「人工智能賦能研究生教育」為主題,深入討論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研究生教育在培養目標等多方面產生的一系列變革;為應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可能在倫理規範上產生的問題提出建議。

中國傳媒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劉守訓在致辭中首先點明了探索人工智能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應用和推動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對於提升研究生質量的重要意義,同時也強調必須認識到未來人工智能的運用對於研究生教育可能產生的挑戰和衝擊。

在主題報告環節,有8位專家做了分享。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央電視台總工程師丁文華介紹了數字創意的產業特點、數字創意技術的演進歷程、數字對象的創作體系等內容。

AIGC是不是完全可以替代人類今後的創作?丁文華認為,預計今後會進入到PGC、UGC、AGC共生的狀態,誰也不會替代誰。「儘管Sora生成了一分鐘的影片,但人工智能產生的影片作品效果現在離人類的創作還有十萬八千里的區別,我覺得AI還差非常大的距離。」

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孫茂鬆以AI生成的詩歌為引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夠大幅度提高效率,生成大量高質量的內容,但也存在幻覺現象,需要「人在回路」,進行鑒別和修正。他認為人工智能不會取代人類,但會淘汰低端智力勞動者,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須適應這一變化,培養具有高鑒賞水平和高改進能力的人才。

人工智能會不會替代老師,可不可以幫助寫論文,可不可以替代傳統的教育?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趙巍勝教授看來,很多老師都可能被替代,但是研究生導師比較難被取代;ChatGPT可以來輔助寫論文,但是怎麼產生高質量論文,還需要導師的指導。這對導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是做芯片的,發一個小子刊用ChatGPT來輔助是沒有問題的,有人工智能之後我組里基本上每個月一篇,同學們也挺開心的。今年在人工智能賦能研究生教育之後,同學們發期刊的數量大幅度提升,但發大刊還是要導師上手指導。到ChatGPT 6.0的時候還需不需要導師指導現在不好說。這是對我們的激勵,還是要努力工作,不能躺平。」

趙巍勝教授提出,人工智能時代,需要重塑高效的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以人為本,差異化的教,個性化的學,打造新師生、新教學、新資源、新質量,實現研究生教育從數量到質量的提升。

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院院長任孟山教授討論了人工智能在新聞產業的應用,指出從內容生成到交互體驗,人工智能對新聞傳播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他提到,儘管技術的進步為新聞傳播帶來了挑戰,但也為教育和實踐提供了新的方向。在技術變革時代中保持好奇心和快速適應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要堅持提供人文關懷、社會理解、公共服務精神,培育研究生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辨析能力等。

18日下午,研討會還舉行了本次會議的兩個分論壇,16位專家作了精彩報告。

新京報記者 柯銳

編輯 鄭偉彬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