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畫重點丨出道55年,依舊「頂流」 !

  人們總愛用「天馬行空」來形容自由跳躍的想像力。作為中國旅遊標誌的來源,已經出土55年的漢代文物銅奔馬具象了古人的浪漫想像。

  5月19日是第14個「中國旅遊日」,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屬於古代「頂流」的浪漫與巧思。

  銅奔馬雖然通體用青銅鑄造,卻傳遞出一種靈動與力量之感。馬兒昂首嘶鳴,三足騰空,右後蹄踏一飛鳥,鬃毛和尾絲後揚,定格了「速度比肩鳥獸,一躍千里」的動態瞬間。

  考古工作者表示,銅奔馬20世紀60年代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這件文物造型非常特殊,與呈現佇立靜姿的其他隨葬車馬風格完全不同,或許是墓主人生前專門設計鑄造出來的一件物品。

  銅奔馬從出土以來,就一直擁有自己的各種「姓名」。馬踏飛燕、飛燕騮、馬超龍雀、馬神天駟……諸多名稱或解讀銅奔馬造型,或表達對所踏飛鳥的不同認識,或從銅奔馬所處的時代背景加以理解。以其名字的爭議來講,銅奔馬作為中國古代青銅藝術品傑作,也激發了當代人的無窮想像。

  除了極具想像力的審美造型之外,銅奔馬之所以能僅憑單腿支撐自身超14斤的重量而不倒,是因其鑄造工藝十分考究。

  古人在鑄造銅奔馬時,沿用商周時代傳統的陶範鑄造法,將馬頭、馬身、馬腿、蹄下飛鳥等部件分別鑄造後再鑄接成一體,馬尾和馬瓔珞則單獨插在預留的孔洞里。

  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班睿表示,通過X光探傷掃瞄,發現古人還巧妙利用青銅和鐵兩種熔點不同的金屬,在銅奔馬右後支撐腿內,設計製作了特殊構件作為加強筋,並且在馬身與馬腿根鑄接處、踝關節、蹄足腕等受力點都專門做了榫卯狀特殊處理,製成堅固的「鐵骨銅腿」。

  「這就像在水泥柱子裡加鋼筋一樣,大大增加強度和支撐力。」班睿說。

  1983年,銅奔馬「過五關、斬六將」,在一眾古老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被原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對於銅奔馬為什麼能被選為中國旅遊標誌,班睿認為:「一方面,銅奔馬是古人智慧、審美和高超技藝的集中體現,具有重要的標誌性特徵。另一方面,銅奔馬本身的融合基因也與當今旅遊往來、文化交流等相互契合。」

  文物不言,春秋長載。2000餘年前的漢馬之美,同時「擊中」古今國人之心。

  2022年夏天,以銅奔馬為原型的文創玩偶產品火爆全網,成為文創產品「頂流」。截至2023年年底,該系利雲創產品銷售額達700萬元。

  甘肅省博物館文創中心負責人崔又心說,起初文創團隊只是關注到銅奔馬正面呆萌的表情,隨著想像力漫無邊際地流淌,他們逐漸萌生為銅奔馬賦予人物性格的想法,於是就有了站立的「綠馬跳跳」和奔跑的「綠馬笨笨」,它們性格積極,整日咧嘴大笑。

  漢人尊馬崇馬,今人亦以馬作歌。夏風拂面,馬蹄疾疾,讓我們以馬為軸,相會過去,相約未來。

  策劃:胡國香

  終審:馮璿

  記者:何問

  編輯:聶毅 趙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