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研究成果、體驗科學遊戲,中國科學院大學舉辦公眾科學日專場
本科生科技社團在禮堂草坪前展示「質粒拚圖」、機器人對抗賽;人文學院團隊演繹「百步穿楊」「乾坤一擲」……5月19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玉泉路校區舉辦「中國科學院第二十屆公眾科學日」的國科大專場活動,該活動向公眾開放,大學生們獻出十八般武藝展示自己的日常所學。當日恰逢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該校人文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系(以下簡稱「考古系」)還舉辦了博物館日主題系列活動。

校內設置兩個互動現場,有外地家長攜孩子參與活動
19日一早,新京報記者現場注意到,國科大在玉泉路校區設置了兩個互動現場,分別為國科大班科生科技社團展示和國科大人文學院、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科普展示。在校禮堂前的草場上,尋微化學社、果殼物理社、蒼泣天文社、iGEM競賽小組、RM競賽小組等學生社團設計了拚裝DNA、自製風暴瓶、機器人對抗賽等活動,為公眾展示科學實驗和研究成果。不少家長帶著孩子,教師帶著中小學生前往參觀,大朋友學習瞭解實驗的原理,小朋友則追著機器人奔跑。
在綜合樓前球場,國科大人文學院考古系師生向大家介紹文化遺產相關知識。「五穀究竟是什麼?「「我們早期吃的糧食作物有哪些?」人文學院的學生們把五穀放在現場,解答公眾的問題,畫臉譜、做泥人等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積極參與。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考古系教工黨支部書記、副教授尚雪介紹,本次活動不僅有互動體驗現場,人文學院科技考古實驗平台也同步開放,向公眾介紹該平台在南昌海昏侯墓出土植物遺存研究、吐魯番阿斯納那古墓群植物考古學研究等一系列相關成果以及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做的工作,讓大家對於利用科技分析深化考古學認識方面有了更多瞭解。中國科學院哲學所則精心設計了邏輯學展項與公眾互動,在「與門」「或門」「非門」面前,家長和孩子共同開動腦筋,體驗樂趣。

「我們是從陝西西安來的,坐了12個小時火車,早晨剛到北京就趕過來了。」在科技考古實驗室里,家長洪女士告訴記者,女兒今年上高二,在得知學校有科學日後,便趕來了,「孩子特別喜歡生物,國科大是她的高考目標學校。」母女希望提前瞭解學校的文化和科研教學情況。
除了互動展示之外,在玉泉路校區人文樓報告廳里,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石耀霖和國科大外語系教授彭工還分別帶來了《解開寧武萬年冰洞之謎》《寓教於樂學英語》的專場講座,國科大通過官方線上平台對講座進行了直播,在線收看人次達14.5萬。
國科大學子現場給公眾做科普講解
而在校園的另一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公眾科學日活動也在同步開展。「因為你是高中生,我就講得深一點,引力波是怎麼產生的呢?……」站在擺著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X射線望遠鏡模型的攤位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體中心的研究生們詳細解答首都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高一學生的問題。這位高中生告訴記者,下學期即將面臨文理分科,他有意向選物化生學科,此次前來科學日活動,希望可以和大學生研究生們交流,拓寬視野,提升自己對理工科的興趣,聽說小夥子想當科學家,兩位研究生笑著表示搞研究不是簡單的事情,希望他在今後學習中要更加努力。

據介紹,自2004年起,每年5月的其中一個週末,中國科學院100餘家科研院所和3所大學都會「打開大門歡迎公眾」,開放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國家野外觀測研究站等高端科研設施;開展科普講座、實驗演示、互動體驗、科普劇等覆蓋多個學科領域、形式豐富多樣的「硬核」科普活動;以院士為代表的一線科技工作者在真實科研場景中與公眾面對面。
「國科大承載著中國科學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育人職能,我們的公眾科學日互動展項以本科生和研究生為科普講解的主力軍,這樣一方面可以展示中國科學院的形象,拉近科學家群體和市民的關係,激發公眾的科學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鍛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樣在理念上有助於他們成長為服務祖國和人民的科學家。」國科大科協常務副秘書長吳寶俊介紹。
據悉,本次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國科大專場活動與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專場同步開展,超過2000名市民參加了此次活動。
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