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品種佔九成市場?國產「豬芯片」打破種豬壟斷

一頭優秀的商品豬應該是怎樣的?吃得少、長得快、瘦肉多……在全球,這樣的豬被極少數品種佔據絕大部分市場,在我國也是如此。我國每年出欄生豬7億頭左右,其中90%的品種,是來自國外的三元豬。

但如今,我國有了自己的優質商品種豬。記者日前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該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李奎教授團隊聯合多家科研院所和生豬企業,育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異種豬品種「藍思豬」,其性能較當前主流的三元豬更好,且具有品質風味好的突出優勢。

2024年通過審定的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優質種豬「藍思豬」。中國農科院供圖2024年通過審定的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優質種豬「藍思豬」。中國農科院供圖

生豬市場,被少數品種統治

豬肉是全球第二大肉類,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豬肉產量為1.245億噸。然而,在這個龐大的市場中,種豬一直被少數品種壟斷。

在我國,豬肉是第一大肉類,2023年,全國豬肉產量為5880萬噸,佔全球產量的47%,出欄量7.26億頭,這意味著,中國人消費了全球近一半的豬肉,每人平均超過半頭豬。引進的種豬同樣佔據了我國種豬市場的絕對主流,佔比超過90%。

李奎介紹,我國是生豬種質資源大國,一方面本土品種豐富,具有數十個地方品種,另一方面多年來引進的品種也不少,可以說,我國本身已經有世界上大多數生豬品種。即便如此,當前的生產中,依然以引進的外三元豬為主。所謂外三元豬,即以杜洛克、大白、長白三種豬配套進行三元雜交組合而成的商品豬。

為何三元豬具有如此優勢?李奎介紹,當前生產中利用的外三元豬,其商品性非常優異,生豬的商品性包括料肉比、生長速度、出肉率、瘦肉率等,外三元豬的這些指標都非常好,比如料肉比,可以達到2.32:1到2.65:1,也就是說,2公斤多飼料,可以長1公斤肉。瘦肉率可以達到60%。

和主流的外三元豬相比,地方品種在各種性能上仍有較大差異,包括以引進品種和本地品種雜交的內三元品種也是如此。李奎介紹,「本土的地方品種,在生長速度、飼料轉化率、瘦肉率等方面都有較大差異,但具有外三元豬不具備的優異性能,即風味更好。經常有人說現在的豬肉不香了,就是因為,外三元豬在其他性能優越的同時,風味物質含量較少,所以吃起來不那麼香。」

「藍思豬」生產性能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中國農科院供圖「藍思豬」生產性能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中國農科院供圖

世紀育種,尋找自主的品種

作為生豬大國,我國生豬產量和消費量都佔全球40%以上,市場規模達到萬億級,如此龐大的市場,自主品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從上世紀中葉開始,我國就一直在進行自主品種的培育。李奎介紹,到今天,我國已經創建了14個配套系,育成了25個品種,但這些品種,市場佔有率不足10%。

「市場佔有率低,主要和生產性能相對較低、生產成本高等因素有關。」李奎說,「比如生長週期,達到100公斤出欄標準的時間,我國品種大約在160天以上,國外品種則在150天左右。在育肥期,外三元豬每天可以增重800克至900克,我國本土品種一般則只有600克至700克。」

更長的生長週期,意味著更高的成本。李奎介紹,在丹麥、加拿大、美國等國,每生產1公斤豬肉的成本,不超過10元人民幣,而在中國,接近15元。

為何我國育成的品種性能難以超越?李奎認為,這可能和國內育種的需求及模式有關。他介紹,當前,國內培育豬配套系多以地方品種為親本,或者以引進品種和地方品雜交,其特點是肉質優良、風味物質含量高,也就是更香。其缺點是生產性能不高,生長速度慢、飼料效率低、瘦肉率低,因此很難獲得生產者的青睞。

事實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費者對食品品質、風味的要求越來越高,風味優良的豬肉有巨大的需求缺口。因此,培育我國自己的優質品種,既是打破國外品種壟斷的需要,也是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的基礎。

漫長攻關,新技術突破難題

2010年,李奎和他的團隊開始嘗試培育新品種,以此突破外三元豬在中國市場上的壟斷,育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生豬,同時具有更好的風味,滿足市場對優質豬肉的需求。

對李奎團隊來說,優異的生產性能和優質的豬肉,是兩個同樣重要的目標,只有不低於三元豬的生產性能,才能被生產者所接受,只有更具風味的豬肉,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和以往的育種不同,技術的發展為兩個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更好的工具和更大的可能。李奎介紹,團隊採用的育種方式,是國際上普遍採用的配套系育種方法,而三元豬其實也是配套系育種。

在祖代親本的選擇上,團隊選擇了更多的來源,他們先後引進了英系大白原種豬,從美國引進美系大白豬、美系長白豬、美系杜洛克豬和美系J.巴克夏豬,用這五種種豬建立了生產規模超過2000頭的原種豬繁育群體。

J.巴克夏是一種英國品種,在過去的育種中利用較少,其來源頗有故事。李奎介紹,J.巴克夏產於英國中南部,曾是英國皇室養殖的品種,是一種黑豬,其特點是風味物質含量很高、香味濃鬱。事實上,這種豬在久遠的歷史中,曾經和中國本地品種產生過血緣關係,「大約在公元8世紀左右,J.巴克夏和中國廣東一帶的地方豬進行過雜交改良,這也是其黑色的來源,經過一千年的選育改良,該品種兼具美味和高產的特質,所以我們引進了這一品種,作為風味改良的材料。」

在育種中,團隊利用最新的育種技術,集成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和基因組育種技術等,設計了一套先進且獨有的育種程序,「這個過程中,本身就產生了一系列專利技術,其中有三項專利獲得中國專利的銀獎和優秀獎。」李奎說。

打破壟斷,一場十四年突圍

2010年開始,曆時4年,團隊完成了種質資源的選擇和引進,2013年開始,到2018年,按照配套系育種的要求,團隊完成了4個世代的選育,2017年,開始進行配套系育種要求的配合力測定和中間實驗,2024年,新品種正式通過審定,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主芯片」正式培育成功。

這是一場曆時14年的漫長攻關,14年中,團隊成功培育出3個豬專門化品系,分別命名為藍思I系、藍思II系和藍思III系。

成果沒有背離團隊的期望,新品種的風味物質含量,遠高於目前主流的外三元豬,而其生產性能,也超過了外三元豬。

李奎介紹,根據第三方權威機構測定,新品種的料重比達到 2.29:1,也就是說,2.29公斤飼料可以轉化1公斤肉。達到100公斤出欄標準的時間是156天,比三元豬稍長,但總體差距不大。同時,瘦肉率達到65%。「這個生產性能是世界一流的,完全具備替代外三元豬的基礎,可以說,我們在種源上,打破了國外品種的壟斷。」

此外,李奎還介紹,在此前的中試及推廣中,藍思豬累計推廣5.6萬頭種豬和超過100萬頭商品豬。「在實際養殖中,普遍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同時還根據藍思豬的特點,開發了高檔優質火腿、香腸、豬頭肉等深加工產品。」

世界一流的生產性能,使得藍思豬具有更好的抗病能力、生長速度、飼料轉化率等,而優良的肉質,則可以滿足居民不斷升高的品質需求。李奎認為,在可見的未來,這種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生豬品種,必將獲得越來越廣闊的市場。

而對團隊來說,育種的故事還遠沒有結束,「育種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並不是育成一種比較好的品種,就結束了,而是要不斷地改良,不斷適應市場、消費習慣的變化。」李奎說,「不論是生產性能的提高,還是品質的提升,都是沒有終點的,我們未來還會創造更多的配套系,選育更多的品種。」

新京報首席記者 周懷宗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