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柔科學城將射出一道強光,比太陽亮1萬億倍

來自上海的初中生小徐,一走入隧道里就睜大了眼睛,他面前是不計其數的大塊磁鐵,有方形的、長條形的、異形的,在密密麻麻的線纜和一些設備的連接下延伸上千米。

這是中國第一台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它建成後將是世界上最亮的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之一。它位於距離北京市區60餘公里的懷柔科學城。5月19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公眾科學日活動舉辦。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先進光源技術研發與測試平台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首次面向公眾開放。來自全國多地的數百名科學愛好者參與了本次活動。

5月19日,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首次面向公眾開放,參觀者在看加速器。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5月19日,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首次面向公眾開放,參觀者在看加速器。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多個科學設施首次開放,吸引京外學生參觀

5月19日上午9點,懷柔上空落了小雨,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科研樓附近停車區停滿了車輛,仍有汽車陸續過來,繞到遠處找停車位。不少家長撐著雨傘,帶著孩子往大樓里走。

小徐是參觀人群中比較顯眼的一個,不同於大多學生只帶著一個小包,他和媽媽拖著一個大行李箱。他告訴記者,他是5月18日下午從上海閔行區專門坐高鐵過來的。他在5月初就在網上看到了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活動,讓媽媽陪他來參觀中國第一台高能同步輻射光源。

專家報告是在9點半開始,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明作報告。報告廳里的座位席上多是穿著校服的中小學生。李明向學生們首先介紹了電磁波的概念:「電磁波看不見、摸不著,但我們可以將電磁波想像成水波的樣子,石子兒在水裡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紋,隨後漸漸消失。而空氣及物體對電磁波有吸收、反射的作用……」

參觀的學生向科研人員詢問物理知識。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參觀的學生向科研人員詢問物理知識。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學生們聽完報告後,就可以參觀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和先進光源技術研發與測試平台了。據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人員介紹,位於懷柔科學城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主要結構包含加速器和光束線站兩個部分,建成後可以發射比太陽亮1萬億倍的光。其基本原理是「加速電子,產生光」,給航空航天、物理化學、生物醫藥、能源環境等領域的科學家提供高品質的光,從而解析探索物質的微觀結構和演變機制。

先進光源技術研發與測試平台於2017年5月在懷柔科學城啟動建設,2021年6月通過性能工藝測試和驗收。先進光源技術研發與測試平台自投入試運行以來,提供了多種類型、大批量先進光源設備的研製、測試和調試,已經達到了國際上先進實驗室的研發環境和支撐水平。

「願成為科學家,做一個追光人」

離遠些看,高能同步輻射光源主體建築外形酷似一個放大鏡。在建築對面一條靠近草坪的公路上,立著寫有「光源街」三個字的路牌。在參觀團體中,既有來自清華大學的高校學生,也有來自懷柔區北房中學、第三中學等學校的師生。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工程總指揮潘衛民帶學生們參觀了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的加速器。在安靜的隧道里,有數不清的磁鐵結構單元、線纜和指示燈。潘衛民向學生們介紹,參與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工程的人,被稱為「追光人」。

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直線加速器隧道里,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工程總指揮潘衛民給學生們講解。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2019年6月,一群「追光人」來到懷柔雁棲湖畔,開始了中國首台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的建設;目前,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已完成直線加速器、增強器的出束任務,成功將電子升能加速到6000兆電子伏特,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儲存環、光束線站科研設備正在加緊安裝,預計今年年底發射第一束光。

小徐在現場告訴記者,他希望自己將來也能成為科學家,成為追光人。記者注意到,許多學生在參觀完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後,在寫有「為了第一束光」的標誌牌前合照。一名來自朝陽區的初中生,現場主動加了一名懷柔學生的微信,「希望咱倆將來能來這裏工作。」

北房中學有160餘名初中生參觀,帶隊老師是數學老師彭玉梅。她告訴記者,今天參觀的這些科學設施,對大多數孩子們來說都太深奧了,但這些科學設施,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讓他們知道做科研有多了不起,在心裡種下一粒熱愛科學的種子。

5月19日,小學生們參與科學小實驗。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5月19日,小學生們參與科學小實驗。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公眾科學日現場也有很多小實驗。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生霍龍坤組織學生參與實驗,學生們只需拔下自己的一根頭髮,霍龍坤就能通過激光設施測量出那根頭髮的直徑。很多孩子表示好奇,詢問科學原理,霍龍坤耐性解答。他說,給小學生們做科普的時候,總希望自己表達得能更清晰些、更生動些,從而讓他們對科學保持興趣。

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編輯 張牽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