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非遺「活」了 鄉村「火」了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從合肥市區出發,沿著金寨路一直往南,經省道440,不到一小時,就來到了肥西縣柿樹崗鄉。

這個鄉村有什麼特別之處?走進會發現,這是一個被藝術氣息環抱著的村莊,蓮湘舞等非遺元素與當地各領域實現了深度融合。形形色色的博物館、採摘園、文化館、體驗館、工作室……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當非遺元素融入鄉間,融入田間地頭,無形中也塑造了文明的鄉風。

作為安徽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柿樹崗鄉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擁有1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舞蹈、曲藝等多項技藝,其中以蓮湘舞、蒿子粑粑最為知名。

「我和朋友們都很喜歡蓮湘舞,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感受非遺文化熏陶。」柿樹崗鄉一位正在學習蓮湘舞的學生開心地說。

在當地人心中,蒿子粑粑不僅僅是美食,也代表著文化的傳承。「這些傳統手藝都是先人們傳承下來的,流傳這麼多年仍在繼續,真的了不起!」在當地一些年青人看來,非遺文化的傳承能加深他們對家鄉的理解和認同。

原先的柿樹崗鄉並非如此。

「前幾年,這裏還是靠種莊稼過活,因為道路差,外面人不好進來,裡面人想出去賣糧食都不方便,雨天出行都是一身泥巴。」村民王姐說。

農村公路不僅是關乎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更是關乎農民幸福生活的「民生基礎」。近年來,「四好農村公路」全國示範縣——肥西縣,緊緊圍繞「四好農村路+融合發展」主題,統籌「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一體化推進,大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各項建設,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七年前,王姐還在外地務工,得知家裡路修好了,她決定回到家鄉。

「現在柏油馬路修到家門口,加上村里一直在發展非遺、整治人居環境,週末來這裏旅遊的人也多了。」說到這些年村里的變化,王姐讚不絕口。現在的她是當地的文化協管員,經常組織村民開展文化活動。

日前,由長三角三省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合肥市文化和旅遊局、肥西縣人民政府主辦的長三角蓮湘舞邀請賽在這裏舉行。

舞者身著傳統服飾,手持蓮湘,舞姿矯健柔美,如同風中搖曳的蓮花。節奏明快,與鼓聲、琴聲交織成動人樂章。當天,來自三省一市的選手們攜手呈現視覺盛宴,沉浸式體驗柿樹崗鄉的獨特風情和淳樸民俗。

「這是我們舞蹈隊第一次和長三角的選手一起比賽,大家都很興奮,也都很努力的。」王姐說。

靠非遺「出圈」而舉辦長三角賽事,柿樹崗鄉的發展離不開一些非遺傳承人的默默努力,吳宗瓊便是其中一位。

吳宗瓊是一名數學老師,也是當地蓮湘舞的縣級傳承人。課餘時間,她會走進舞蹈室,成為一名蓮湘舞老師。

蓮湘舞又稱「打蓮湘」,頗具地域特色,是中國民間傳統舞蹈,2021年入選第六批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學校里,蓮湘舞正在助力「雙減」。下台時間,孩子們手持蓮湘棒,輕移舞步,以棒敲擊肩、臂、背、腿等部位,打擊出有節奏的聲音,在民樂中歡快地跳舞。

在肥西縣柿樹崗鄉中心校,蓮湘舞已被納入課後服務課程。學校對蓮湘舞進行創新和改革,分別編排了蓮湘舞和蓮湘操項目,舞蹈動作更現代、節奏更歡快,讓傳統非遺項目順利進入校園,融入到學生的文化生活中。為此,該校也成為合肥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習基地、首批合肥市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

目前,肥西擁有43個非遺項目,柿樹崗鄉的蓮湘舞更是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為傳承好這一傳統藝術,不僅成立了民間業餘藝術團,學校組建的少兒蓮湘舞隊伍曾獲全國青少年文化藝術節舞蹈類大賽銀獎等榮譽,蓮湘舞的傳承與發展在肥西大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在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鄉村旅遊增長強勁,成為旅遊市場的一大亮點。火爆的背後,離不開鄉村文化旅遊供給能力的提升。

如今的鄉村旅遊早已不滿足於吃飯住宿,隨著基礎設施日漸完善,非遺元素大放光彩,鄉村旅遊的質量也在提升,也更具文化味。

非遺和鄉村遊碰撞出了什麼?在柿樹崗鄉,你可以找到答案。

(記者 史睿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