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耐鹽堿小麥種業創新現場會召開

新京報訊(記者周懷宗)5月20日,全國耐鹽堿小麥種業創新現場觀摩會在山東東營召開,田間展示了我國小麥耐鹽堿育種聯合攻關階段性創新成果,推介發佈了京麥12、京麥188、小偃60、濟麥60、航麥802、捷麥20、滄麥600、山農40和連麥10號等9個耐鹽小麥新品種。

山東東營示範田種植的航麥802。中國農科院作科所供圖 山東東營示範田種植的航麥802。中國農科院作科所供圖 

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少,加強鹽堿地利用是未來保障糧食安全、滿足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的重要部分。同時,我國鹽堿地利用的理念和模式,已從過去的治理鹽堿地,轉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

現場會展示了正在開展耐鹽堿鑒定的700餘份新品系和52個新品種,其中,高產穩產小麥新品種航麥802耐鹽性達到1級,在中度鹽堿地畝產450公斤以上;濟麥60越冬抗寒性較好,在輕度鹽堿地畝產達580公斤以上。

在航麥802地塊,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耐鹽堿作物育種聯合攻關秘書長、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劉錄祥介紹,基於播種期、返青期、灌漿期各5個采樣點數據,平均鹽堿度為3.32‰的土壤條件和全生育期不澆水的條件,航麥802畝穗數為43.7萬、穗粒數為35.2,展現出了良好的豐產潛力。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種質資源耐鹽鑒定評價專家薑奇彥研究員介紹說,在3.5‰-4.5‰的鹽分條件下,航麥802在土壤返鹽期的幼苗成活率達72%,顯著高於當地主導品種。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副司長儲玉軍表示,「以種適地」是國家開發利用鹽堿地、增加糧食產能的重要戰略部署,加強耐鹽性作物新品種培育成為必然之舉、關鍵之措。為此,農業農村部組織全國優勢力量對耐鹽堿作物育種聯合攻關,並取得積極進展。在種質資源上,開展了12種農作物耐鹽堿資源精準鑒定,初步挖掘優異基因143個,篩選出耐鹽堿資源1100多份,推介711份耐鹽堿優異種質資源。在生產急需的作物品種上,從已審定品種中篩選鑒定出南粳9108、鹽粳939、航麥802、濟麥60、中單1130、中單103、中單153、齊黃34等耐鹽性突出的品種。耐鹽堿作物育種攻關和品種審定深入推進,品種示範推廣持續強化,初步形成水稻、玉米、棉花等農作物在鹽堿地特色種植技術模式5套,為挖掘鹽堿地糧食產能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儲玉軍表示,持續推進國家耐鹽堿作物品種選育推廣走深走實,中國農科院作科所要發揮攻關核心作用,全國農技中心指導品種篩選、試驗審定、展示示範等工作,各攻關單位積極推進攻關任務落實,形成攻關合力。狠抓耐鹽堿基因資源鑒定與利用、國家耐鹽堿作物育種聯合攻關和生物育種重大項目、五大鹽堿區開展耐鹽堿品種展示示範等各項工作任務落實。要進一步探索建立完善耐鹽堿品種選育推廣應用一體化機制,加快推進苗頭品種生產應用、擴大規模,推進生產技術熟化、本地化,將苗頭品種打造成區域主推品種,真正讓耐鹽堿作物育種攻關和品種選育示範推廣工作一體化打通,助力種業振興「五年見成效」。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