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的「三室一廳」長什麼樣

    在河南省鄭州市中心城區東北部,有一處包含仰韶、龍山以及夏、商4種考古學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遺址,它就是鄭州大河村遺址。

    6000多年前,在大河之畔的鄭州,先民們在陶器上繪出太陽紋、月亮紋、日暈紋、彗星紋等豐富多彩的紋飾,因此他們生活的村落被稱為「星空下的村落」。

    大河村遺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標識性遺址,也是黃河文化最為精彩的組成部分。5月中旬,記者跟隨「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物探源集中採訪團走進大河村遺址,探秘這座「星空下的村落」,解密數千年前先民的生產生活與藝術創作。

    5000年前的「三室一廳」是什麼樣的

    1964年秋的一天,附近楊槐村的一位村民在村東北的花崗上挖紅薯窖,發現一面帶有複雜紋飾的銅鏡,便向文物部門報告了情況。

    鄭州市博物館立即派人到現場調查,發現地面散存大量紅燒土、陶片、石器等遺物,初步判斷這是一處史前遺址。

    1972年10月,大河村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正式拉開帷幕,真實的面貌日漸顯露出來。

    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館長胡繼忠介紹,大河村遺址面積約53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達12.5米,包含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裡頭文化和商文化。從距今6800年-3500年,大河村遺址中的各種文化在同一位置持續發展下來,持續時間之長是其他古代遺址所不及的。

    胡繼忠介紹,大河村遺址是鄭州地區遠古文化發展的完整縮影。其中大河村遺址中的仰韶文化遺存延續了2400多年,包含了仰韶文化產生到消亡的全過程,可作為研究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發展的標杆,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在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內,記者見到了大河村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房基F1-F4,堪稱5000多年前最豪華的「三室一廳」,這也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史前居住基址。

    「雖歷經5000餘年,但這座房基仍保留有完整的平面佈局和1米多高的牆壁。房屋內有燒火台、擋火牆,甚至還有門檻。以木為骨架,用草拌泥包裹木骨築牆,兩側用細泥抹光,用大火燒後,鋪上茅草,房子冬暖夏涼,防潮防濕。」大河村遺址博物館講解員張勝芳解釋道。

    被稱為最早「三室一廳」的仰韶文化房基遺址,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探討當時社會的組織結構以及婚姻、家庭發展狀況具有重要意義。

    胡繼忠介紹,在全國同期的考古發掘中,大河村遺址的仰韶時期文化基址是保存狀況最好的房子,其格局奠定了中國北方傳統民居建築的基本形製,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最早的天文學實物資料

    今年是大河村遺址發現60週年。60年間,接連不斷的重大考古發現從這片土地上誕生。

    胡繼忠認為,大河村遺址最為典型、最具特色的出土遺物當數彩陶。

    據介紹,大河村遺址中出土的彩陶在仰韶文化中獨樹一幟。著名的彩陶雙連壺即出土於此,是我國仰韶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新近出土的白衣彩陶盆不僅以體形碩大、造型典雅、花紋繁縟著名,而且‘鋦補’技藝的出現,將我國陶瓷鋦補技藝的歷史大大提前。」張勝芳說。

    胡繼忠認為,大河村遺址出土的彩陶,對研究彩陶的發展和風格規律具有突出的資料價值和標本價值。

    「特別是一些與天文有關的花紋圖案如太陽紋、月亮紋、日暈紋和彗星紋等,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天文學實物資料。」張勝芳說,「它比殷商時代甲骨文中的天文資料還早2000年左右,對研究我國古代天文學和曆法的產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

    此外,大河村遺址出土的各種裝飾品造型實用、構思巧妙,反映了當時先民對美學的整體理解。

    「從藝術本體的角度出發,大河村先民創造的原始彩陶和各種裝飾品,雖然技法還比較稚拙和粗率,卻流露出人們純真的審美和淳樸的願望,是最接近人性本源、最純真的藝術創造。」張勝芳說。

    大河村遺址發現地震裂縫等地震遺蹟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館員楊猛介紹,從1972年開始,大河村遺址共經歷了3個階段的發掘。其中,2018年至今的第三階段,共進行了6次考古發掘工作,發現了環壕、城牆和地震裂縫等重要遺蹟。

    楊猛說,大河村遺址是河洛古國位於東方的軍事重鎮,其城址的發現為仰韶時期城址佈局及防禦體系研究填補了新的空白。「此次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對探索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階段的社會組織結構,以及對外文化交流研究等相關問題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學家還發現了多處地震遺蹟,通過對地震裂縫等現象的觀察,發現至少有兩次不同時段的地震,其中一次震級甚至不小於6級。

    楊猛認為,各類地震遺蹟為瞭解遺址沿用時期的佈局、遺址的興衰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同時也為鄭州市區古代地質災害對史前聚落的變遷影響提供了實證資料。

    「大河村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為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和鄭州地區仰韶文化發展序列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同時也為探討我國原始社會至奴隸社會這一漫長的歷史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胡繼忠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潘誌賢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5月21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