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簍專線」上新,城市溫度的生動詮釋!

第1眼-重慶廣電

重慶的「背簍專線」廣受關注,被很多市民遊客稱作是「包容、友善的城市品格的生動詮釋」。最近,這道連接城市與鄉村的風景線仍在不斷延伸,究竟有哪些新變化?又給菜農和周邊居民帶去了什麼?首先來看看新開市的「背簍菜市」!

5月18日一大早,渝北區石船鎮30多戶菜農乘坐軌道交通4號線,從渝北區黃嶺站出發,再換乘10號線,8點左右到達了泥地地地鐵站附近的防空洞菜市。菜農們攜帶的蔬菜包括四季豆、空心菜、韭菜、糯玉米等等,剛到防空洞,就迎來了不少慕名前來的市民。記者瞭解到,為解決背簍菜農在中心城區沒有固定攤位等問題,當地將這處閑置的防空洞,打造為「防空洞背簍菜市場」,本月的25號,「防空洞背簍菜市場」將再次開市,未來,當地將根據蔬菜種植情況,或增至一週開市三天。

採訪中,不少菜農都表示,「這個地盤太巴適了!」既避免了菜農們沒有固定攤位「打遊擊」,也有效利用了別具山城特色的防空洞,市民們還能便宜價買到更新鮮的菜品,一舉多得。「背簍專線」之所以暖心,離不開市民的熱情相待,也離不開城市管理者的貼心考慮,大家都在儘可能地為菜農們提供方便,而城市精神便在這些周到的考慮和有溫度的細節中樹立起來。

我們再來回顧下這條線路,4號線二期,連接渝北區石船鎮和城區,全長32.8公里。開通前,周邊菜農們大多在石船鎮賣菜,鎮上人流有限,菜賣得慢,菜價也低;地鐵開通後,菜農們紛紛坐上地鐵到市里賣菜。這條地鐵也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背簍專線」。「背簍專線」廣受關注,而不少市民還關注到一處細節,菜農們常常是披星戴月,淩晨三四點出門,背著數十斤的背簍,或乘坐三輪,或步行前往軌道站。「背簍專線」連接了城市鄉村,但它能從軌道站,往前再延伸一點,讓鄉親們的腳步再輕快一點嗎?基於這樣的考慮,當地新開通了一條接駁公交線。

今年4月,9106路公共交通線路開通運營,實現公交車與軌道4號線「背簍專線」 無縫銜接。記者瞭解到,2023年,兩江大道北延伸段竣工通車,成為連接渝北龍興鎮、石船鎮、統景鎮的重要通道,也極大方便了統景、石船的市民出行。但該路段的公交服務一直未能開通,沿線居民出行主要靠電單車或步行,此次新開的9106路公共交通線路將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這條軌道接駁公交全長15公里,實行一票製2元,納入1小時免費、優惠換乘,開收班時間為早上6點30分、下午6點30分。線路始發站設置在銀塔(統景溫泉),順向停靠軌道石船站、軌道黃嶺站、馬鞍、石龍、觀音廟、河嘴、景奇路、景同路、統景客運站、同心村、銀塔等站點,不僅打通了菜農出行的「最後一公里」,還解決了兩江大道北延伸段沿線群眾的出行問題。

「背簍專線」從哪兒出發,又通向哪兒?淩晨,鄉親們早起,山村中的燈光點亮,其實這裏才是「背簍專線」真實的起點,這也正是由背簍公交、背簍菜市等等共同串起的「背簍專線」它的溫暖真意——「背」起的是人間煙火,「摟」緊的、通向的是人心。記者在採訪中還發現一個變化,4號線二期開通以來,不到兩年時間,當地最大的村莊葛口村的種植面積就從先前的800多畝迅速擴大到了2100畝,對菜農們來說,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收穫。

葛口村是石船鎮最大的村莊,共有1348戶人家,多數是老人,胡平介紹,靠著「背簍專線」,村里每戶人家,大約增收兩千元以上。對菜農們來說,這是一筆不菲的收入。記者跟隨鄉親們從田間,到車站,到市場,一路上都能感受到他們發自內心的喜悅。菜農符祖芬告訴記者,老年人乘車不要錢,賣菜又方便,「背簍專線」很好!

這樣的一聲「好」,道出了菜農們對生活的憧憬,這樣的一條「背簍專線」,承載著城市的真情,通向生活的美好。

「背簍專線」為何出圈,這樣的一份暖意,又如何上升為城市品質的構建,和城市形象的塑造?在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殷俊看來,這些舉措不僅解決了基層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更展現了超大城市探索現代化治理的新路子。背簍專線、背簍菜市以及軌道公交接駁,不僅是一條公共交通線路,更是一條連接人民群眾的「心」連線。這種關懷與熱情,是重慶人一以貫之的責任、情懷與擔當。從背簍專線到背簍菜市,再到軌道公交接駁,重慶向全國展現出的城市溫度和城市誠意,非常質樸、非常動人,持續打造了城市IP,不斷提升了城市形象。從國際傳播的視角來看,重慶向世界講好了城市背簍的好故事,傳播了城市背簍的好聲音。從城市的溫暖細節,向世界展現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有人說,山水是重慶的「顏值」,人文是重慶的「氣質」。「背簍專線 」,既是重慶城市文化的縮影,更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建設理念的生動實踐。一條「背簍專線 」,讓人體會到這座城市的開放包容,也正是由一條「背簍專線 」,和不斷延伸出來的人間故事,讓城市的品質變得更真切,讓城市帶來的溫暖變得更可感可及、可觸可親。

(第1眼-重慶廣電 傅了 張月藐 丹恩靜 袁媛 尹力 李波 翁弋然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