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匈經貿合作中的「僑力量」(僑界關注)

匈牙利布達佩斯的伊許特萬一世雕像和自由橋。新華社記者 孟鼎博攝匈牙利布達佩斯的伊許特萬一世雕像和自由橋。新華社記者 孟鼎博攝

中國疊石橋國際家紡城商戶在運送已經銷售的家紡產品。

許叢軍攝(人民視覺)

掃瞄右側二維碼觀看影片掃瞄右側二維碼觀看影片

從一個籍籍無名的繡品市場,到揚名中外的國際紡織品交易中心,疊石橋國際家紡城的可喜變化離不開關鍵的「僑力量」。20世紀90年代,疊石橋新一代華僑華人出海,前往匈牙利、波蘭等中東歐國家,把中國紡織品銷往這片遙遠的土地。如今,這些紡織企業在匈牙利開花結果,產品受到當地消費者的青睞。在匈牙俐落地生根的華僑華人也成為連接兩國之橋,講述著生動的中匈友好故事。

海門紡織品「啟航出海」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是著名紡織之鄉。上世紀70年代,疊石橋只是一座鄉間小橋,安靜地橫跨在層層石片之上。80年代初,繡品生意逐漸在其周邊興起。到了90年代,這座「小橋」見證了繡品市場向紡織市場的迅速轉變。21世紀,隨著中國紡織業蓬勃發展的出海潮,位於海門西北部的疊石橋國際家紡城成為中國最大的家紡專業市場,從這裏生產的紡織品遠銷全球5大洲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疊石橋的華麗轉身,離不開疊石橋率先「走出去」的僑商朱仲輝等人努力。起初,朱仲輝只是一名普通的貓匾銷售員,憑藉在長江沿岸城市賣貨的經歷積累了一定的銷售經驗。隨著改革開放大潮,他做起了自己的生意。朱仲輝於1991年開始經營服裝廠,主要做服裝、皮裝的加工,隨後進軍家紡行業。

1992年,朱仲輝通過一家外貿公司獲得了來自匈牙利的首筆外貿訂單。在交易初期,由於語言不通,雙方只能用紙筆進行交流。一張張寫著數字的紙張見證了中國紡織品「啟航出海」的過程,生意就這樣慢慢做起來。試水服裝廠、拓展家紡產品業務、創建服裝家紡外貿企業,不到兩年的時間,朱仲輝的企業便成功開拓了國際市場,成為海門最早涉足服裝家紡出口的外貿企業之一。「當時產品主要銷往匈牙利和波蘭,每年的銷售額就達到了幾百萬元人民幣,這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朱仲輝說。

2000年,三星鎮政府將疊石橋繡品城改造為大型家紡城,並向社會公開招標,朱仲輝一舉中標。如今疊石橋國際家紡城成為全球家紡產品的主要供應商之一,其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被譽為中國的「法蘭克福」。一人富,富一家;大家富,富一片。在朱仲輝等出海僑商的帶動下,越來越多從事繡品生意的商人和企業踏出南通海門,將中國的紡織產品帶到歐洲、南非甚至世界各地。

乘共建「一帶一路」東風深耕匈牙利市場

僑商陳亮是走出疊石橋、走向國際市場的商人之一。陳亮在匈牙利主要銷售家居紡織品,他在匈牙利和波蘭兩地奔波多年,致力於讓家鄉的紡織產品揚帆東歐,在異國他鄉開創自己的事業。2010年,陳亮為了能夠把家紡產品生意做到海外,先後多次到法蘭克福和波蘭等地考察,深入瞭解當地民眾的喜好,探尋產品暢銷的秘密。

「我在考察時發現,歐洲民眾對中國南通生產的床上用品非常喜歡。在波蘭,我看到了很好的貿易機遇,便將‘出海’首選之地鎖定在波蘭。」陳亮說。

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匈牙利也成為最早與中國簽署政府間合作文件的歐洲國家之一。隨著2018年匈牙利市場環境改善,兩國彙率持續穩定,加之中匈合作不斷深入,陳亮開始在匈牙利推廣疊石橋的家紡製品。

產品想要順利進入匈牙利市場,首要工作之一是保證產品能夠適配當地需求。陳亮參訪匈牙利本地超市,觀察各類產品,發現床上用品的規格、型號與國內乃至波蘭銷售的產品不盡相同。於是,他購置當地各式產品作為樣品,帶回南通工廠進行分析設計。「歐洲顧客對圖案與花型的喜好與國內市場大不相同,我們為匈牙利市場設計了獨特圖案,力圖貼合當地審美與潮流趨勢。」陳亮說。

疊石橋紡織品在國際化佈局的道路上做了不少有益探索,也獲得了匈牙利市場認可。疊石橋紡織品在布料和圖案方面持續研發,不斷創新。通過陳亮等僑商的努力,在匈牙利市場中,中國紡織品的需求不斷增長。

未來,陳亮計劃利用網絡平台的便利,採用線上線下並重的銷售方式,進一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產品銷量。陳亮認為:「中國紡織市場供應鏈完善,無論是布料、染色還是輔料等各環節,中國都能提供一條龍服務。完備的產業鏈條在匈牙利等地無法複製,成為中國紡織品在匈牙利等地持久的競爭力。」

做中匈兩國友好的橋樑

陳亮常年在匈牙利和中國兩地生活,幾十年的從商經歷中,他深深地體會到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也深深感悟到,深入瞭解、求同存異、互相尊重是中匈兩國人民建立友誼的基石。

中國紡織品在匈牙利市場的發展前景備受矚目。陳亮表示,中國企業在歐洲國家立足發展尤其需要注意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當地政府和消費者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很強,在家紡領域,有些特定圖案的使用需要嚴格遵守相關規定,以免被認定為盜用和抄襲。「這體現著中西方長期以來生活和經商習慣的差異,我們必須理解和尊重這種區別。」陳亮說。

語言和文化上的隔閡並沒有成為陳亮在當地生活和經商的障礙。在與匈牙利生意夥伴、鄰居等當地民眾交流時,陳亮感受到了匈牙利人民對中國的熱情友好。「現在很多匈牙利人很喜歡吃中國菜。匈牙利的中國火鍋店生意興隆,我們買中國的食材也非常方便。」

通過經貿合作,像陳亮一樣的僑商們不僅推動了中國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同時也向更多的人介紹著中國的發展和進步,改變當地人對中國的傳統印象。「過去,很多外國人認為我們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不高。」陳亮經常在與匈牙利朋友聊天時,向他們介紹中國在各個領域的進步,並鼓勵他們親自到中國一探究竟。他說:「我的匈牙利朋友從上海旅遊回來,對上海的城市面貌和設施感到驚歎,他們想不到中國的發展如此之快!」

僑商們向當地人介紹中國的文化,成為中匈兩國友好關係的橋樑和推動者。他們的努力加深了兩國之間的相互瞭解,也為未來的合作交流奠定良好基礎。

「我們僑商通過商品對外貿易,將中國的情況介紹到海外。我想,只有多講、多溝通,海外才會更加瞭解中國。」陳亮說。在未來,他會繼續致力於推進中匈經貿合作,增進中國與匈牙利人民的友誼。(徐令緣 王聰)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5月21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