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微納中心「科研科普融合創新基地」將向社會開放

新民晚報記者 周馨 攝(下同)新民晚報記者 周馨 攝(下同)

昨天,複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微納系統中心「科研科普融合創新基地」落成,並定於7月1日起向社會開放。

該校科研科普創新基地位於複旦江灣校區,走進這裏的展廳,只見歷史文化與科技融為一體:從遠古時期的結繩記事、算盤的發明史開始,隨後詳細介紹了各類計算硬件以及集成電路發展史、並以各種自製模型和展品予以展示。科研科普創新基地還對外展示了微納系統中心最新科研成果和科普書籍,如腦機接口芯片、類腦智能計算平台、柔性可穿戴設備與人機交互系統、微納結構極端製造、自組裝光刻技術、超摩亞器件、憶阻器、柔性太陽能電池等。

基地參觀的一大特色是可以穿上淨化服進入超淨實驗室看老師學生做科學實驗。複旦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徐陽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科研科普創新基地的建設,是學校和信息學院服務社會的具體舉措,希望能為社會,特別是為青少年提供近距離接觸信息科學技術、瞭解技術前沿的平台,啟發未來的「科學之星」。學院將會以科研科普創新基地為起點,將更多的系和中心納入平台,以更加全面的形式展示學院的科研成果。

微納系統中心主任叢春曉教授表示,科研科普創新基地的建成只是第一步工作,後續會引入虛擬現實技術和機器人技術以豐富科普教育形式和內容,提高科普教育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同時,利用科研科普創新基地不斷開發社會資源、建立資源共創共享機制,為社會大眾提供多元化、高質量的科普教育。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