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出圈」、產業「出海」 廣東文化產業的「煥新密碼」

水光瀲灩,燈火通明,鑼鼓聲、呐喊聲、歡呼聲相互交融,熱鬧非凡。泰國首都曼穀的濱河碼頭夜市,見證了一個屬於英歌舞的高光時刻。

「五一」假期期間,普寧富美青年英歌隊與泰國春武里府舊罔縣文益英歌隊聯袂共舞,實現了中泰英歌百年首次「合體」演出,再度在海外掀起「英歌熱」。如今,英歌舞即將再次站上文博會的舞台,向世界弘揚嶺南文化。

從倫敦到曼穀再到深圳,英歌舞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熱潮,既「出圈」又「出海」。事實上,嶺南文化的「出海潮」遠不止於此。僑批、粵劇、醒獅、詠春……這些嶺南文化符號在喚醒海外僑胞的思鄉之情的同時,也預示著廣東文化產業迎來「出海」新時代。

腳踩改革開放的沃土,文博會是廣東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見證者,也是一批批文化企業出海的助推者。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曾一果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二十年間文博會不斷推陳出新,如今不僅是世界瞭解中國文化的窗口,也是全球文化產品交易的重要平台。

圖片來源:本報記者 梁遠浩 攝圖片來源:本報記者 梁遠浩 攝

解碼嶺南文化「出圈」秘訣

「勤練習,技不離身;養正氣,戒濫紛爭;當處世,態度溫文;扶弱小,以武輔仁!」當「詠春祖訓」在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響起那一刻,觀眾得到了共情共鳴共振。他們彷彿置身於嶺南大地,一起在詠春拳館里拜師學藝。

從2023年3月起,舞劇《詠春》開啟巡演並迅速「出圈」,巡演場次超過140場,不僅在新加坡演出,還登上央視龍年春晚的舞台。

《詠春》的火爆是近年來嶺南文化持續「出圈」「出海」的縮影。紀錄電影《康熙與路易十四》法國康城首映好評如潮,「中華戰舞」英歌在英國倫敦技驚四座,電視劇《珠江人家》備受好評,雜技劇《天鵝》受邀即將赴俄羅斯演出……以非遺為橋,粵產文藝正迎來「出圈」「出海」的黃金時代。從粵港澳大灣區到全國,從中國到世界,嶺南文化因多樣魅力而熠熠生輝。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鄭曉君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非遺作品本身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藝術魅力,結合現代審美與表達方式,讓傳統藝術煥發新的活力,是其成功「出海」「出圈」的關鍵。其中,文化創新和情感共鳴是文化出海的重要驅動力,使非遺作品在保持文化內核的基礎上煥發新生機,並與觀眾產生深層次的情感共鳴。

鄭曉君認為,廣東地處沿海地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嶺南文化本身的開放性、包容性,吸納和融合各種外來文化元素,形成獨特的文化風格,這種文化特性使其具有廣泛吸引力和親和力。豐富而接地氣的嶺南文化,如美食文化和生活方式等,都是吸引人們進一步瞭解嶺南文化的切入點。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教授、非遺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楊紅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粵劇、中式飲茶帶來的生活方式很雅,詠春、英歌帶來的生活方式很颯,豐富多彩的非遺可以滿足當代人對美好生活的不同期待,這也是非遺頻頻「出圈」「出海」的原因。

此外,越來越年輕化與時尚的風格讓嶺南文化駛向更遠的遠方。曾一果表示,越來越多的年青人參與英歌、舞獅等「非遺」的創意設計與表演之中,使其保留傳統韻味的同時,變得更為年輕化,符合當代年青人的觀賞口味,也更能迎合海外的受眾。

鄭曉君稱,跨界合作及流行文化的融入也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形成了新穎獨特的表達方式,吸引了更多年輕觀眾。楊紅認為,活態的非遺正在引領一種風尚,讓中華傳統文化更加親近、潮流,甚至成為了孕育中國式流行文化的源泉,成為了Z世代甚至A世代認知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

非遺的「出圈」「出海」也提高了公眾對其的關注度。2024年是中國獲準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週年。楊紅稱,「20年間,公眾對非遺的關注度、參與度、認同度都大幅增加,非遺保護傳承的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這使得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進入‘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的良性賽道,在文化創新、文化傳播、文化輸出中嶄露頭角。」

新質生產力助力文化產業「出海」

不斷「出圈」「出海」的非遺作品,也帶動了廣東省影視、演藝、出版、創意設計、動漫遊戲等優勢產業進一步鍛造長板,形成了一批優勢突出的產業集群。

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25萬億元,增長6%,文化產業規模總量連續20年位居全國首位。

與此同時,廣東成為對外文化交易的重要陣地。目前,廣東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額約佔全國五分之二,覆蓋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國家文化出口基地2個、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2個;形成以數字出版、創意設計、文化產品和設備製造為優勢的文化出口格局。

作為文化產業「出海」的重要平台,文博會吸引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粵產」品牌。遊戲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近年來,廣東自主研發的遊戲產品出海規模穩步增長。以參展企業三七互娛為例,該公司2023年財報顯示,其海外業務收入58.07億元,佔總營收比例為35.1%。這一成績很大部分得益於《Puzzles&Survival》《叫我大掌櫃》等多款產品的持續造血。在網絡環境日新月異、數字創意產品推陳出新不斷加速的時代,這款經典遊戲是如何實現曆久彌新的?

受訪專家認為,這主要源於對傳統文化的重視。通過AI、元宇宙、大數據等新技術,讓世界透過雲端和互聯網欣賞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與瑰麗多姿的中國山水。在「遊戲中的廣州」系列活動中,青磚黛瓦、騎樓古巷、西關大屋……獨具韻味的廣府建築走進《叫我大掌櫃》,讓玩家可以雲遊廣州,在虛擬世界里享受廣州之美。

無獨有偶,2023年9月,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之際,三七互娛推出《叫我大掌櫃》「南海絲路」版,以「水下考古、文物修復」為背景,讓玩家在遊戲中巡航「打撈」寶物,重走「海上絲綢之路」。

另一遊戲龍頭企業網易遊戲推出的武術動作競技遊戲《永劫無間》也在上線之後席捲全球。自2021年登陸Steam平台,《永劫無間》上線僅三月銷量即突破600萬,創下國產買斷製遊戲的最高紀錄;截至2023年7月官方宣佈轉型免費遊玩,這一數字定格在2000萬。而在免費化後的短短三個月,其全球玩家數量達到了4000萬的龐大規模。

遊戲之外,動畫IP也藉著文博會揚帆遠航。喜羊羊、熊出沒、豬豬俠三大國漫IP已遍佈世界。據悉,《熊出沒》動畫作品截至目前已發行至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出口超20萬分鐘,被譯製成英語、俄語、印度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意大利語、法語等多個語種,並覆蓋了Netflix,DirecTV,Hulu,MDB TV等全球知名媒體平台。《豬豬俠》系列大電影已覆蓋美國、加拿大、南韓、馬來西亞、越南、俄羅斯、印度、等超40個國家和地區,覆蓋數千家影院,合作夥伴遍佈全球,作品登陸海外各大主流媒體平台,並在第77屆康城電影節亮相。

曾一果表示,文博會對促進文化產業「出海」至關重要,因為文博會相當於文化產業的「廣交會」,是一個促進中西文化交流與貿易的平台。

數據顯示,過去20年,文博會已累計達成超2.8萬億元成交額,服務文企機構42323個,參觀人數6500萬人;累計交易展示海內外文化創意產業展品超200萬種、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超7萬個。

詠聲動漫副總裁閻冰表示,「對我們來說,這不僅是一個展示交易平台,更是一個瞭解產業趨勢、拓展國際合作的窗口。」

在曾一果看來,過去二十年間,文博會不斷調整,文化產品日益豐富。不僅包括傳統文化產品,也涵蓋了汽車、人工智能等新興產品。只要有創意、有設計,就可以與文化產生關聯,進而推動文化的進出口交易。可以看出,文博會的交易功能越來越重要,因此未來可期。

鄭曉君認為,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為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廣闊空間。廣東文化產業出海形勢強勁,在內容創新、技術應用和市場拓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

曾一果認為,廣東是一片創新的熱土,即使是傳統文化在融入新興創意以後,也能得到很好的傳承與發展。未來,這片熱土或將湧現出更多類似華為、騰訊的公司,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