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會長江》:日本導演竹內亮用「老友記」見證中國十年巨變

十年前,日本導演竹內亮為NHK拍攝了一部大型紀錄片《長江天地大紀行》,記錄了長達6300公里的長江沿岸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在這個過程中,他深深愛上了中國這片土地,並決定遷居中國。

2021年,竹內亮再次出發,重走長江之旅,拍攝了紀錄片《再會長江》。2022年,這部紀錄片先以9集劇集的體量登陸各大影片網站,至今豆瓣評分高達9.3。而電影的版本,竹內亮提煉了新的思路和主題線索,通過一條河展現中國十年的變化。

《再會長江》海報《再會長江》海報

《再會長江》將於5月24日全國上映,5月22日,影片在上海舉行盛大首映禮。上海作為長江入海口所在地,不僅是竹內亮影片開始的地方,也是改變了片中重要的人物茨姆人生方向的重要地點。首映禮上,竹內亮與茨姆也驚喜現身,與觀眾交流影片台前幕後的故事。

主創人員與觀眾合照主創人員與觀眾合照

今年4月,《再會長江》在日本上映時,不僅榮登文藝片榜首,更以跨越語言和文化差異的溫暖影像,吸引日本影迷走進影院,通過電影作品認識到一個更加現代、真實的中國,不僅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更加深了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友誼,具有重要的文化影響與意義,並獲得中國外交部的點讚和肯定。

從「追星」到「老友記」,與長江重逢見證中國變遷

《再會長江》通過竹內亮敏銳的鏡頭和細膩的敘事,真實記錄了長江沿岸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展現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人民的奮鬥精神。影片不僅展示了個人的成長和夢想實現的過程,也反映了中國在經濟、文化和環境方面的快速發展。

談及電影版《再會長江》的創作背景和思路,竹內亮表示:「電影版從上海開始到源頭,故事線逆流而生。主題是通過一條河展現中國十年的變化,所以用了很多十年前拍的素材。電影版不僅在故事線和場景上有所不同,更是通過對比十年前後的素材,展現了中國十年的巨大變化。」

導演竹內亮導演竹內亮

事實上,這個項目從創意之初,就已經決定了要以電影的版本呈現。竹內亮特別強調了他在拍攝過程中所用的創作思路:「我本來就想做電影,所以拍攝的時候也是以做電影的前提下去拍的,畫質也好、構圖也好,都是按照電影的想法來進行的。」這些要求使得《再會長江》在視覺和敘事上都有了更高的藝術水平。但同時,他也深知,紀錄片在電影市場上註定是小眾的門類,因此,他先製作的劇集版本,通過網絡傳播建立品牌,通過口碑積累和擴散,希望觸及更廣泛的受眾群體。

作為中國觀眾最熟悉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日本國內外均有著豐富的紀錄片創作經歷。他的職業生涯始於日本NHK電視台,參與了多部重大紀錄片的拍攝,如《長江天地大紀行》和《世界遺產》。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他卓越的攝影技巧和敘事能力,也體現了他對自然和文化的深切關注。

在面對媒體的採訪講述中,竹內亮談到,自己過去在全世界拍過許多河流,「但從沒有哪條河的入海口像長江這樣,大到用無人機也無法拍攝完整。」

竹內亮還在日本時便喜歡長江,因為熟讀三國的故事,赤壁之戰等典故讓他對長江充滿了嚮往。十年前為NHK拍攝長江,對他來說像是一次追星的旅程,「長江是我的偶像,我很崇拜它。」也正是這份距離遙遠的記錄感,加上當時言語不通,「當時看到的更多是表面的東西,它的美麗、它的壯觀。」

2013年,竹內亮移居中國南京,真正地成了一個生活在長江邊上的人。這些年他學會了中文,也進行了更多深挖中國人文社會的紀錄片創作。「我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竹內愛這樣形容這些年他在中國的創作。2020年,拍攝的關於武漢的紀錄片出圈,讓他成為了中國觀眾家喻戶曉的日本導演,也為他與長江的重逢打下基礎。「拍攝長江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以前因為NHK,別人會同意你拍攝,但後來是因為大家認識了竹內亮,我才能夠有機會再會長江。」

十年前在創作《長江天地大紀行》時,因未能拍攝到「長江源頭的第一滴水」,給竹內亮留下深深的遺憾。遷居南京後,自己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他決心彌補這一遺憾,再次踏上了長江之旅,這也是他創作這部影片的動力所在。

比起上一次從陌生人的角度探尋、發現的角度,這次的《再會長江》更像是一次「老友記」,通過尋訪曾經的拍攝對象,從具體的人物出發,通過個人化的視角,講述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故事。

《再會長江》劇照《再會長江》劇照

通過對比十年前後的素材,中國在這十年間的巨大變化不僅體現在基礎設施的改善和經濟的發展,更體現在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轉變上。

在與現場觀眾互動過程時,被問到兩次長江之旅的不同感受時,竹內亮深思片刻後給出了兩個字的答案——「巨變」。他深有感觸地解釋說,「中國就像一個永動機,時刻都在開足馬力向前奔跑。10年的時間,這裏變化很大,環境變得更加環保乾淨、住所變得更加寬敞氣派,生活也變得更加富裕幸福,最重要的是人們的思想變化也更加開放包容。這種變化特別吸引我,我非常喜歡中國充滿活力的變化,希望能通過我拍攝的紀錄電影,讓更多的朋友認識中國,繼而親身來中國走走看看,感受現代中國的發展腳步。」

茨姆茨姆

被上海改變人生的小女孩,實現了人生的夢想

首映禮上,竹內亮片中的「人氣王」茨姆驚喜現身,質樸靈動的表現一如片中的天真純淨。她的故事不僅反映了個人的成長,也是中國偏遠地區逐漸走向開放和多元化的真實縮影。

作為紀錄片的主角之一,茨姆在首映禮上分享了她十年前第一次來到上海的經歷以及這次經歷對她人生的影響。茨姆回憶道:「上海之旅是讓我看到更多不一樣的世界,開闊了我的眼界。如果沒有那次上海之行,我可能不會有現在的民宿。」

在採訪中,茨姆介紹,自己在回到家鄉後,通過各種途徑學習了很多新技能,比如餐飲服務、電腦操作等。她從一個「連疊被子都不會」的小女孩,到如今親身設計把關民宿的每一個細節。「如果沒去上海,我甚至都不知道房間里可以有獨立的衛生間。」不僅如此,她通過貸款數百萬元開啟自己的夢想,「這些是如果沒有在大城市開過眼界,在以前我們保守的觀念里,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再會長江》角色海報《再會長江》角色海報

面對觀眾問及看過花花世界後對家鄉的感情時,茨姆坦率地表示,「我第一次看到這麼大的高樓大廈,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在上海過生日,有很多的第一次,這些經歷讓我開闊了眼界。當我回到香格里拉後,我感受到家鄉和上海的差距很大,這讓我更加珍惜和熱愛自己的家鄉。我希望有一天我的家鄉也能像上海一樣繁華,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影片最後的彩蛋中,茨姆和心心唸唸的「冬冬哥哥」(日本演員、主持人阿部力)在香格里拉的民宿重逢了。首映禮上,竹內亮幫觀眾問了一個所有觀眾都關心的問題——再一次見到冬冬時的感受。茨姆俏皮地開啟「抱怨「抽水」」模式,開玩笑說當時對竹內亮的安排感到不滿,並戲稱「討厭他」,「我想過跟冬哥相見的場景有很多次,但萬萬沒想到是這樣的一個場景。當時我真的非常驚訝,沒有任何準備。你明明知道他是那麼重要的、我10多年都想見一個人,你就不能給我透露一點嗎?怎麼會有這樣的導演!」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楚瑪爾河楚瑪爾河

拍攝本就是一種「干涉」,情感比觀念更重要

在竹內亮的紀錄片創作中,真實記錄與導演的介入之間的平衡成為了他倫理觀念的重要體現。十年前,竹內亮首次將茨姆從香格里拉帶到上海,給純真的心裡打開一扇看向更廣闊天地的窗口;十年後,《再會長江》又再次讓她走紅網絡,民宿生意也變得火爆。這種深度介入拍攝對象生活的方式,使得竹內亮的作品不僅僅是簡單的記錄,更是對人物命運的主動參與。

在《再會長江》首映禮上,紀錄片導演範立欣與竹內亮進行了深度的交流。範立欣對竹內亮的創作理念表示了高度的認同和讚賞。他指出,竹內亮的作品通過時間的重量來展現個體與社會的變化,這種創作方式非常高級,也極具力量。範立欣認為,作為專業紀錄片導演,把自己融入現實的故事當中,「需要很大的勇氣,深入拍攝對象的生活,是一種非常溫暖的表現。」通過對人物生活的深度介入,捕捉到了最真實的情感和變化,這正是紀錄片的核心價值所在。

竹內亮認為,拍攝本身已經干涉到了拍攝對象的生活,因此與其試圖保持冷靜的旁觀,不如深入介入,捕捉到更為真實和動人的瞬間。

在面對澎湃新聞記者的採訪中,竹內亮提到:「我不相信有那種完全冷靜旁觀的記錄。人和人的關係本身就是相互干涉的,而這種干涉反而能帶來更多的真實。」他認為,導演出鏡以及團隊成員的存在,都可以增強影片的真實性,因為完全忽視拍攝團隊的存在反而是刻意的。

如今被網民們譽為「蹭飯狂魔」「聊天鬼才」的竹內亮非常喜歡這些粉絲對他的愛稱,並回應到,「其實也不是每頓都蹭,最近蹭得比較多,以前我也會請人吃飯的。」

竹內亮談到自己喜歡拍攝紀錄片的原因,「因為真實的表情和故事打動人的時刻」。「比如茨姆想念冬冬的哭泣,這種情感是無法演出來的。」竹內亮認為,紀錄片的價值在於它的真實性,在當今虛假信息氾濫的時代,真實的記錄顯得尤為珍貴。

這些理念貫穿於《再會長江》的拍攝過程中,使得這部紀錄片不僅展現了長江沿岸的壯麗風景,更深刻反映了沿岸居民的真實生活和情感故事。竹內亮在首映禮上還分享了他未來的計劃——希望通過更多的紀錄片作品,繼續記錄和展示中國的社會變化和人們的生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