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在新時代迎風翱翔

布達拉宮廣場,紅旗獵獵,在雪域高原的藍天白雲下,西藏和平解放紀念碑巍峨聳立。

「沒有西藏和平解放,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73歲的巴桑老人坐在自家兩層藏式民居的院子裡,曬著太陽,喝著酥油茶,愜意而愉悅。

5月23日,是西藏和平解放73週年紀念日。73年前的這一天,《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簽訂。隨著人民解放軍進駐西藏,西藏從此開啟了走向繁榮進步的光輝歷程。

從拉薩河穀到珠峰腳下,從羌塘草原到綠海林芝,從藏東昌都到雅礱河畔,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西藏各項事業取得全方位進步,雪域高原處處湧動著新時代的發展熱潮。

新生活 精神文化豐富多彩

5月12日上午八九點鍾,拉薩布達拉宮腳下的宗角祿康公園民俗活動區里熱鬧非凡,市民們穿上五顏六色的藏裝在這裏載歌載舞。伴隨著歡快的節奏,藏族民間舞蹈鍋莊開始了。整齊的舞步、飄逸的舞姿點燃現場的氣氛,人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不少路人和遊客駐足觀看,不時有人參與其中。

65歲的紮西平措老人精神矍鑠,跳完一段鍋莊之後,氣不長出,興高采烈。「現在我的身體素質比以前好多了,鍛鍊這幾年,連感冒都很少。在這兒我還認識了很多新朋友,每天都過得幸福充實。」

拉薩布達拉宮腳下的宗角祿康公園民俗活動區里,市民們在這裏載歌載舞。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拉薩布達拉宮腳下的宗角祿康公園民俗活動區里,市民們在這裏載歌載舞。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舊西藏只有三大領主才能擁有的文化藝術享受回歸人民群眾,西藏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不斷豐富。

「村里的文明實踐活動場所配置了誌願服務站、理論宣講室、圖書室、棋牌室、健身室等,無論是老年人還是青少年,都能在此找到自己的‘遊樂園’。」林芝市朗縣洞嘎鎮卓村45歲的村民巴桑次仁正在圖書室借書,他說,圖書室書籍齊全,涵蓋了經濟、黨建、教育、少兒文學等類別,村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非常充實。

觀眾欣賞由西藏自治區延安精神研究會主辦的「紅色記憶」中國年畫展。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觀眾欣賞由西藏自治區延安精神研究會主辦的「紅色記憶」中國年畫展。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近年來,西藏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改善群眾文化生活為目標,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更便捷、更「對味」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舉辦的各種展覽,讓人們享受著豐富的文化大餐;老百姓不用出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免費的文化藝術培訓;公園舉辦的文化惠民演出,讓群眾文藝綻放光彩……如今,在西藏,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鄉有綜合文化站,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初步形成,人們享有的公共文化生活更加便捷。

新發展 一二三產帆鼓風勁

在山南市乃東岸結巴鄉結巴村山穀,蜜蜂成群飛舞忙碌,一位頭戴紗罩帽的年青人,正行走在蜂箱間——他是養蜂人張亮富。

2016年,張亮富帶著20個蜂箱和一頂帳篷從貴州來到西藏,在有著大片蜜源的山南紮根發展自己的「甜蜜」事業。這是一場雙向奔赴。山南市通過引入蜜蜂養殖企業、培育本土企業,將「甜蜜產業」送入7縣區近5千戶人家。依靠這份「甜蜜」事業,山南市成功打造了西藏野花蜂蜜、野花蜂王漿、蜂蜜面膜等特色優勢產品,優質蜂蜜年產量超過300噸,產值超過1億元,帶動了當地近1.8萬人增收。

高原特色蜜蜂養殖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張慧龍攝高原特色蜜蜂養殖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張慧龍攝

「沒想到養蜜蜂比外出打工賺錢。」村民普巴佔堆告訴記者,「只需要在花開的6—8月負責照顧蜜蜂,就可以賺1萬多。」

如今,高原特色蜜蜂養殖產業已成為山南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雪域青稞、高原犛牛、墨脫茶葉……從日喀則喜獲豐收的麥田,到羌塘草原成群的牛羊,再到林芝蒼翠蔥蘢的茶山,在西藏,一幅幅色彩斑斕的高原特色農牧產業圖景愈發亮眼。

封建農奴制度下的舊西藏,沒有任何現代意義上的工業企業。73年來,西藏現代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初步形成了富有西藏民族特色的工業生產體系。清潔能源、藏藥、綠色礦業、天然飲用水和民族手工業等得到快速發展。

舊西藏沒有一條公路,如今,以公路建設為重點,航空、鐵路、管道運輸快速發展,形成了以拉薩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絡。圖為拉林高等級公路。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家住拉薩市城關區當巴社區、82歲的格桑老人,見證了和平解放後西藏工業的巨大變化:「舊時大家都說我們西藏連一根鐵釘、一包火柴都造不出來,現在甭說鐵釘、火柴,高樓、大橋、發電站我們都能造。」

不僅是傳統產業,在舊西藏聞所未聞的現代商業、文化旅遊、飲食服務等,如今也已成為西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地球第三極」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2023年,西藏接待國內外遊客超過55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超過650億元,均創歷史新高。

新時代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在日喀則市拉孜縣特困人員集中供養服務中心,老人們三三兩兩坐在院子裡曬太陽,開心地聊天。

「我年紀大了,也沒有家人,沒想到能在這裏享受免費的集中供養。」聊起現在的生活,76歲的瓊拉老人感慨萬分,「小時候是農奴,吃不飽、穿不暖,受盡了苦。現在安享晚年,吃、住、穿、行、醫療全免費!」

集中供養服務中心管理人員曲桑說:「這裏還配備醫療室、陽光棚活動長廊、娛樂室、健身房等,可以滿足老人們日常生活所需。」

和平解放後,隨著中央投入的不斷加大,發展紅利惠及西藏全體農牧民群眾,廣大群眾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和平解放前,西藏沒有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學校,現代科技更是一片空白。而今,走進拉薩市第一小學教學樓,走廊乾淨整潔,教室寬敞明亮,電子黑板、暖氣、多媒體設備等一應俱全,孩子們個個精神飽滿,全神貫注聽老師講課。

拉薩市第一小學的學生們放學後歡快地走出校門。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拉薩市第一小學的學生們放學後歡快地走出校門。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翻開國家教育「賬本」,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教育累計投入2936億元,推動西藏建立起了涵蓋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特殊教育等的現代教育體系,實行15年公費教育。

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不僅是教育。

——和平解放前,西藏只有3所設備簡陋、規模很小的官辦藏醫機構和少量私人診所。如今,西藏已建立起了健全的醫療服務體系,涵蓋婦幼保健、疾病防控、藏醫藏藥等的醫療衛生網遍佈城鄉。

——1950年的西藏有100萬人口,其中沒有住房的就達90萬人。當時的拉薩城區只有2萬人,而露宿街頭的貧民和乞丐就達1000多人。如今,通過實施農牧民安居、城鄉保障房建設等系列工程,從藏北草原到雅礱河穀,從象雄故里到尼洋河畔,處處可見藏式風情的嶄新民居。

…………

寬敞明亮的藏式民居。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寬敞明亮的藏式民居。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發展向前,民生向暖。西藏堅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西藏將80%以上的財政支出用於農林水、教育、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民生重點領域。如今,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五大保險為主體的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建立。各族群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西藏社會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