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新躍遷·策源之力|「研究生命的三甲醫院」,支撐發表SCI論文3313篇

蛋白質,是構成細胞的基礎物質;解碼蛋白質,是研究生命的必經之路。

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大科學裝置——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於2015年7月28日在上海通過驗收。

核磁譜儀。受訪者 供圖核磁譜儀。受訪者 供圖

5月22日下午,由上海市委網信辦、上海市科技工作黨委聯合主辦的「策源之力」媒體行走訪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獲悉,該設施集成性地建設了具有跨尺度和時間分辨能力的蛋白質科學研究體系,包括自主研製的高通量自動化蛋白質製備系統、蛋白質結構與動態分析系統、核磁共振系統、集成化電鏡分析系統、蛋白質修飾與相互作用質譜分析系統、復合激光顯微鏡系統、原子力顯微鏡和光鑷系統、數據庫與計算分析系統等九個技術系統。

「你可以把這個裝置想像成是一個研究生命的‘綜合性三甲醫院’,擁有各種不同空間尺度和時間分辨能力的蛋白質科學研究儀器。」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主任吳家睿打了個比方。

截至2023年底,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已累計服務國內外430家單位、產業用戶80餘家,累計支撐設施用戶發表SCI論文3313篇。截至目前,設施用戶在《自然》《科學》《細胞》等研究期刊上合計發表論文109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產出,莫過於新冠藥物篩選——該設施實現了首個新冠病毒蛋白質結果的解析及兩個臨床候選藥物的發現,並促使新冠藥先諾欣於2023年2月上市。

不僅如此,這一重大基礎設施的建成,還打造了中國結構生物學數據庫,在世界蛋白質結構數據庫的版圖上,點亮了中國的地標。

重大基礎設施集聚,打好了科創生態的底蘊。如何讓這些設施高效運行,進一步增強設施服務地方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支撐能力?

對此,上海市政府於去年12月出台了14條舉措,包括:組建市級用戶諮詢委員會;圍繞光子、生命、人工智能、能源、海洋等領域分設專委會;對用戶發放科創券,給予真金白銀的補貼和獎勵,等等。

吳家睿介紹,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已經建立了常規技術服務、橫向課題研究或技術開發以及用戶工作站三種服務模式,並計劃建立高性能計算聯合中心,通過增強算力和數據庫打造,賦能蛋白質動態研究。

俯瞰張江這片熱土,上海光源、X射線等加快構建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連成一線,在滬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更達到20個,已成為上海科創策源的堅強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