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北京將建成856個一刻鍾便民生活圈

買菜、用餐、洗衣、維修……步行15分鐘範圍內,就能滿足各類生活需求,這樣的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正在北京遍地開花,居民足不出「圈」就能享受多種便民服務。

近年來,北京一手抓便民生活圈建設,一手抓生活服務行業發展,形成了組團式、街區式、分散式等形式多樣的便民生活圈。目前,全市已基本建成400多個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到2025年,全市將建成856個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實現便民生活圈社區全覆蓋。

在中關村街道科春社區內,居民體驗便民理髮服務。本報記者 馬婧攝在中關村街道科春社區內,居民體驗便民理髮服務。本報記者 馬婧攝

規範管理「小修小補」業態升級

漫步中關村街道,張貼在各處的「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導向圖,已成為街區一景。早餐店、菜店、裁縫店、洗衣店……地圖上用不同顏色標出了十餘種便民業態的分佈情況,居民只需掃瞄導向圖上的二維碼,就能跟隨電子導航地圖抵達想去的店舖。

在中關村街道科春社區內的修理鋪,楊師傅正在修理家電。本報記者 馬婧攝在中關村街道科春社區內的修理鋪,楊師傅正在修理家電。本報記者 馬婧攝

「楊師傅,您幫我看看這個電飯煲怎麼回事情,今天突然就罷工了。」年初剛搬到中關村居住的陳女士根據地圖導航,在科春社區內找到了楊師傅的修理鋪。「不用擔心,今天就能修好,您明天就可以過來取。」楊師傅自信滿滿地說。

正說著,小區居民劉阿姨也拿著電扇走了進來,「楊師傅,這個電扇的扇葉不動了,快幫忙瞧瞧。」劉阿姨是這裏的老顧客,只要家裡的家電出問題,她都會找楊師傅修理。「他可是我們小區里公認的能人!」劉阿姨邊說邊豎起大拇指。

楊師傅1997年來到中關村從事個體家用電器維修工作,一幹就是20多年。小到耳機、插線板,大到洗衣機、冰箱,經過楊師傅的妙手,都可以「重獲新生」。為提升修理鋪的服務環境,在中關村街道和社區的幫助下,楊師傅的工作環境從一張維修桌,變成了現在窗明几淨的維修鋪。

「我現在的工作場地是社區的閑置房屋,不僅不收租金,還被納入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地圖,公示了我們的聯繫電話。」楊師傅發現,去年以來,找他修理東西的人越來越多,為了回饋居民,修理鋪的收費標準一直低於市場價。

「小修小補」看似低頻,卻是剛需。在中關村街道,像這樣的便民維修服務網點共有30多個,居民可就近享受「小修小補」服務。

走出知春路地鐵站,來到中關村南三街南口,擁有橘色外牆的小亭子格外顯眼,這裏曾經是一座核酸檢測亭,經過改造變身便民服務站,提供單車維修、配鑰匙等服務。「我們徵集了附近居民和上班族的意見建議,發現知春里地鐵站附近缺少便民單車維修網點,就與相關單位積極溝通協調,改造了這座核酸檢測亭。」中關村街道市民活動中心主任衡東說。

從遊商轉變為固定網點,從藏在犄角旮旯難尋覓到居有定所有了招牌,中關村街道為「小修小補」攤點找到了合適的經營場所。衡東介紹,每個網點的選址都經過多次協商、論證,並向區相關部門備案,室外網點的設立做到主幹道嚴禁、次幹道嚴控、社區內規範;室內網點則充分利用社區閑置房屋、單車棚等,街道為這些網點劃定經營區域、規範經營手續、製作統一的經營標識,既滿足了居民的日常需求,又引導商戶實現有序經營。

不僅有修理鋪,裁縫鋪、菜店等各類便民業態也在中關村街道合理分佈,自開展便民生活圈建設以來,街道不斷推動便民商業設施進社區,打通居民服務「最後一公里」,形成了點、線、面相結合的便民服務網絡。

街區改造 老居民享受新生活

在昌平區城南街道,連接五個社區的昌盛小街是一條背街小巷,經過改造升級,這裏已成為社區居民的第三空間。

「記得我小時候,這裏還是用大棚搭建的菜市場,後來變成了超市,這兩年經過改造,街上的商戶越來越豐富了。」從小在這裏長大的楊先生,見證了昌盛小街的變遷。

城南街道東一刻鍾便民生活圈為老城區住宅生活圈,便民生活圈內的核心商業服務設施集中在昌盛小街。隨著居民對生活品質需求的提升,小街的整體空間愈顯老舊,交通秩序混亂、公共空間匱乏、商業活力不足等問題凸顯。伴隨城市更新的步伐,城南街道投入上千萬元對街巷進行更新,實現了公共空間的高效利用。

如今,全長600多米的昌盛小街上,秩序井然地分佈著100多家商戶。早餐店、火鍋店、理髮店、洗衣店……街區中不僅有基礎便民服務業態,也有品質提升類業態。「我們很少去逛大商場,家門口就能一站式逛街。」楊先生對家園環境頗感自豪。

昌平區昌盛小街上的廢舊車棚被改造為閱讀空間 本報記者馬婧攝昌平區昌盛小街上的廢舊車棚被改造為閱讀空間 本報記者馬婧攝

改造後的生活圈不僅有煙火氣,也有文化氣息。「您能想像,這裏原本是個廢舊車棚嗎?」楊先生帶記者走進街區中的介山書店,幾名居民正在書桌前閱讀或辦公。經過改造,近百平方米的廢舊車棚去年搖身變成眼前的公共文化空間,不僅設置了閱讀角、咖啡館,還兼具活動室和議事廳功能,為居民區增添了濃濃的文化氣息。「我是自由職業,自從書店開業,我經常過來創作。」正在店內辦公的劉女士說,書店的咖啡飲品價格也十分親民,最便宜的只需10元左右,遠低於商場里的售價。

不遠處,居委會辦公地也經過重新改造,新設小街「會客廳」,為居民提供休閑之所。人們在「會客廳」的社區歷史展廊中,可以通過老物件和影像資料瞭解社區的發展歷史,喚起心底關於家的眷戀。

街區中商戶類型繁多,業主也比較分散,如何將大家擰成一股繩?城南街道創新了街區運營管理模式,組建由社區、商戶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商居同盟,以商戶和社區的融合共治,形成政府、商企、組織、居民融合共生的大鄰里圈。商居同盟公約中,不僅涵蓋門前三包、垃圾分類、停車秩序、綠地認養,也包括硬件提升。經過設計師重新設計,商戶們紛紛掛上了色彩和諧又富有個性化的牌匾。

建立商居同盟以來,小街商戶們還共同在店內打造「暖心1平方米」服務角,結合自身業態與特色服務為外賣小哥、快遞小哥等新就業群體和周邊社區老年人提供暖心服務。共享雨傘、愛心套餐、暖心飲品、共享藥箱、共享書架……這些暖心服務讓一家家小店充滿了溫情。

在線上,居民同樣有一個「數字生活圈」。昌盛小街依託城南相伴App上線「城南服務圈」小程序,以地圖的形式呈現服務類別,居民點擊地圖上具體商戶位置就可以實現一鍵導航、一鍵撥打電話。商戶還能開設店舖號,通過服務地圖發佈優惠信息或滿減優惠券,居民在線領取優惠券後到店消費,享受實惠。

城南街道是城市更新帶動便民生活圈建設的一個縮影。不少街道都因地製宜,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豐富業態,補齊服務短板。

東城區龍潭街道成立了一刻鍾生活圈建設領導小組,圍繞居民需求和地區現狀多次進行實地考察,一年時間,地區新增蔬菜網點、家政服務網點、早餐網點、養老餐桌服務點等便民網點十餘處。在西城區廣安門外街道紅蓮北里,一處地下空間被改造為社區便民服務中心,提供洗衣、理髮等十多項便民服務。通州區華業東方玫瑰生活圈將老舊廠房改造成集購物、休閑、娛樂、教育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場所,拓展了便民服務的承載空間……

一站消費 「小而美」社區商業體湧現

在大型居民區,一批「小而美」的社區商業綜合體紛紛湧現,針對社區居民的需求引入受歡迎的便民業態,助力消費升級。

家住燕保·彙鴻家園的李女士每天下班都會途經黃渠地鐵站,5年前剛剛搬到這裏居住時,附近的便民業態還比較匱乏,只有幾家餐廳可供選擇。隨著地鐵站附近的星悅廣場完成改造升級,去年以來,李女士常常在這座商場停留。「先是開了倉儲式會員店,後來又陸續開了奶茶店、麵包店、理髮店,現在又有了健身房、兒童樂園等,業態越來越全了。」李女士發現,隨著業態逐步豐富,這座閑置的商業空間重煥生機,前來消費的居民越來越多。

琳瑯滿目的蔬果、網紅茶飲店、不同風格的餐廳……今年3月,位於朝陽區垡頭街道的社區商業綜合體合憬薈開門營業,為居民生活帶來新便利。項目周邊有10多個社區,居民密度較大,但商業體並不多。「以前購物都得奔8公裡外的合生彙,一直希望家門口也有個商場,不需要它太大,能滿足基本需求就好。」雙闔家園居民桑治女士發現,新亮相的合憬薈聚焦社區服務,能夠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這座商業體一層集合了茶飲、咖啡、火鍋、小吃等連鎖餐飲品牌,二層引入了2500平方米的幸福榮耀生活超市以及理髮等生活服務業態,三層為親子家庭提供娛樂休閑場所。到了節假日,這裏還會上演有趣的文藝活動,為社區增添新活力。

在順義區旺泉街道,前進-悅君便民生活圈也通過一站式商業便民服務中心,滿足了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毗鄰臥龍環島及臥龍公園的臥龍悅購時代廣場,根據不同人群的購物習慣,引入了大型超市、網紅小吃街、品牌餐飲、兒童娛樂等業態,帶來吃、喝、玩、樂、購等一站式體驗。自建設一刻鍾便民生活圈以來,街道對前進-悅君便民生活圈開展了全面摸底工作,組建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業態信息採集員隊伍,通過實地走訪,記錄轄區網點相關情況,形成了該生活圈的數據庫,及時補足轄區較為缺乏的業態。

團結湖天宇市場變身活力街區,特別設立便民服務中心。本報記者 馬婧攝團結湖天宇市場變身活力街區,特別設立便民服務中心。本報記者 馬婧攝

在鱗次櫛比的老住宅樓之間,閉市多年的團結湖天宇市場近日完成改造,從傳統市場變身集生活超市、小修小補、時尚餐飲、潮玩店等於一體的活力街區。考慮到周邊分佈著不少老舊小區,改造後的街區兼具「潮」氣和煙火氣,除了引入年青人喜愛的潮流業態,街區兼顧了附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前期規劃中特意留出1400多平方米的空間設立便民服務中心,引入生鮮超市、主食廚房、服裝定製等業態。無論老年人還是年青人,都可以在這裏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加速建設 構築多層次商業格局

建設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是促消費的重要抓手,更是惠民生、暖民心的重要舉措。在2022年11月印發的《北京市商業消費空間佈局專項規劃(2022年—2035年)》中,便民生活圈作為全市四級商業消費空間體系的第四級——社區級,與國際級、城市級、地區級商圈,共同構築多層次商業格局。

錨定2025年全市實現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全覆蓋的目標,本市按照「一次劃定、分年建設」的思路,指導各區因地製宜、科學劃定了856個便民生活圈,2023年至2025年按照40%、30%、30%的比例有序推進建設。

「便民生活圈建設不是在過去補建基本便民商業網點基礎上簡單‘畫個圈’,而是要營造有機的社區商圈生態系統。」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涉及空間佈局優化、業態有機組合、基層社會治理等多方面,要和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騰退空間利用等城市治理一體謀劃、統籌推進,通過部門之間協同聯動、政策同向發力,推動便民生活圈、養老托育圈、文化休閑圈等「圈圈融合」,滿足市民高品質、多樣化消費需求。

2023年,北京共建設完成360個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全市覆蓋率達42%,跑出了「開局加速度」。據測算,360個便民生活圈覆蓋人口700.15萬人,服務社區1621個,對滿足市民高品質、多樣化生活需求發揮了積極作用。與此同時,東城、石景山、西城、朝陽、海澱、豐台、大興、通州8個區已入選商務部前三批全國便民生活圈建設試點,北京試點區數量與上海並列全國城市第一。各試點區正在完善、落實試點建設方案,在全市打造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樣板。

今年,全市便民生活圈「以評促建」,繼續跑出「加速度」。市商務局對照商務部《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評價體系,結合北京2023年評估驗收實際情況,修訂了2024年一刻鍾便民生活圈評估驗收指引,並對各區開展培訓。今年以來,各區已陸續建設80個便民生活圈。接下來,全市還將持續開展一刻鍾品質生活節活動,涵蓋家政、家電維修、美髮美容、洗護等多樣化生活服務,實現送服務進社區,提升便民生活圈建設的知曉度、參與度。

專家觀點

便民生活圈應成為社區生活第三空間

賴陽

市民來到豐台區馬家堡街道政務服務中心門前的「公交便民驛棧」選購食材本報記者 劉平攝市民來到豐台區馬家堡街道政務服務中心門前的「公交便民驛棧」選購食材本報記者 劉平攝

提到宜居城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大型步行街、繁華商業街區,但一個城市的宜居品質,從根本上講,既要有繁華的商業街區,也要有為老百姓服務的民生商業。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是加快城市商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城市建設從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提升轉變的重要體現。

社區商業發展大致分為滿足社區基本生活需求、滿足社區品質生活消費需求、滿足社區生活便捷性需求和社區生活第三空間四個發展階段。在雲消費時代,隨著社區基本生活消費、品質生活消費、便捷生活消費的滿足,社區居民消費呈現出從功能型消費向享受型消費、商品消費向非商品消費轉變,社區商業也呈現出「智能化、有溫度、共享式、新時尚」的社區生活第三空間發展趨勢。

自2021年開始,商務部等多部門聯合推動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其本質是民生服務品質的整體提升。北京在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過程中,可以進一步創新業態,為居民提供社區創業孵化、社區商務服務、社區會客廳、社區政務、社區康養等綜合服務,滿足社區居民休閑、健康、社交、娛樂、購物等個性化、多樣化、特色化消費需求。

(作者係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