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聲世界,他們「刻」出了精彩

    河北省張家口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常海英指導學生剪紙。受訪者供圖    河北省張家口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常海英指導學生剪紙。受訪者供圖

    「嚓嚓嚓嚓……」高二的尹嘉明坐在人群中央,一個人低著頭、靜靜地刻著紅紙,為學員們演示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北省蔚縣地方傳統手工剪紙技藝的技法。

    這是不久前「走進非遺看北京」體驗營一節課堂上的景象,16歲的尹嘉明是授課老師。他還有另一個身份是張家口市特殊教育學校的聽障學生。

    我國高度重視殘疾人文化事業的發展,各地殘聯依託特教機構、藝術團隊等建設了200個特殊藝術人才培養基地,結合實際廣泛開展特殊藝術人才培養工作。截至2023年,全國共有特殊教育學校2345所,較2022年增加31所。

    2014年,尹嘉明進入了張家口市特殊教育學校。2016年,他報名了學校老師常海英開設的蔚縣剪紙課程,這一刻就是8年,而這門課至今已開設了12年。

    2011年的冬天,年過七旬的蔚縣剪紙大師胡義萌生了將手藝傳給特殊學生的想法。得知這一消息後,學校決定派擅長手工的常海英去拜師學藝。

    「短短一週時間,我能學會嗎?」看著蔚縣暖泉鎮上非遺傳承人們刻出的精品,常海英有過猶豫。「在我學藝的工作坊里,有很多家庭婦女,她們都是由興趣出發,經過日積月累的練習,現在竟成了剪紙的高級技工,薪金也很可觀。」工作坊里家庭婦女的經歷讓常海英堅定下來。在她看來,非遺剪紙,或許能夠為特教學校孩子們的未來打開另一扇大門。

    「我能把孩子們教會嗎?」這是常海英面對的第二個難題。回到學校,常海英一邊繼續鞏固提升自己的技術,一邊投入了備課。她將授課對象設為小學至初一階段的聽障學生,「蔚縣剪紙是以刻代剪,用最硬的刀,畫最曲的線條,一刀刻錯,全畫皆毀,是典型的慢工出精品。它最難的不是技術,而是要耐住枯燥的訓練、忍住手指的疼痛,而無聲世界恰好賦予了這些孩子較強的專注力與忍耐力,我相信他們能行。」

    2012年,常海英的非遺剪紙課正式開講,每週開設兩節課,每節課一小時,每個班有8-18名學生。

    然而,愛玩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有嫌耗時太長的、推一邊不幹的、刻毀了發脾氣的,「都得慢慢哄呀。」常海英笑著說。

    漸漸地,每週一小時的課程時間已經不足以讓學生「鑽」進去了,常海英會擠出週日給水平較高的學生「開小灶」。剪紙成了他們各自生活中明亮的一抹色彩。

    學生們的「高光時刻」,莫過於當到學校參觀的來賓問起作者,大家不約而同地指向自己。

    崔文婷是常海英第一個得意門生。在第二屆河北省殘疾人技能大賽上,她的剪紙作品《嚮往》榮獲了一等獎,並代表河北省參加全國比賽。為了更好備賽,河北省殘疾人聯合會安排崔文婷去蔚縣剪紙藝術基地集訓,常海英陪同前往。「三伏天我們汗水淋淋地一起設計圖稿,她練習背、畫圖稿,練習刻的速度。」常海英回憶道,最終,崔文婷獲得了全國第二十名,「雖說成績沒有最好,但證明了我們可以讓孩子們學有所成,學有所長」。

    現在,已經畢業的崔文婷雖未專門從事剪紙工作,但已憑藉著剪紙在河北省康保縣小有名氣。「縣殘聯有活動時經常找我,我很高興也成為了一名非遺傳承人。」崔文婷打字告訴記者。

    近年來,在全國各地,特教學校的學生帶著非遺逐漸走向了舞台的「C位」。例如,在甘肅省平涼市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們帶著自己做的非遺平涼麵塑,亮相各類作品展示活動和專題交流活動;在湖北省鄂州市特殊教育學校,以展現鄂州雕花剪紙和玉連環兩項非遺傳統文化的原創舞蹈《雕花情·剪紙樂》獲第十屆湖北省殘疾人藝術彙演一等獎;在浙江省溫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由智力障礙學生組成的「啟智龍獅隊」獲舞龍自選項目浙江省二等獎……

    「刻得多好啊,這就是孩子們送給我最好的禮物。」常海英看著滿滿一牆的學生作品,眼眶有些濕潤:把特殊變成特色,讓有愛無礙,非遺剪紙做到了。

實習生 賈新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尹希寧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5月24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