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雲暮雨》再執導筒,張國立:沒有一刻想過退休生活

由張國立執導,範偉、周冬雨主演的電影《朝雲暮雨》,改編自真實故事《穿婚紗的殺人少女》,講述了一個頗有些爭議的故事——刑滿釋放人員老秦(範偉飾)服刑27年後出獄,只想娶妻生子,開啟新的人生,卻意外結識同樣剛出獄的女孩常娟(周冬雨飾)。正如電影海報上的那一句——他求子,她求財,「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兩個人開始了一段各懷目的的利益婚姻。

電影《朝雲暮雨》講述了一個頗有爭議的故事,這也是張國立作為導演的久違作品。

重執導筒的張國立覺得,這是一個久違的現實題材,兩個角色都不是絕對的好人和壞人,他想呈現的是真實的生活、真實的人性,就像影片結尾兩位主角各懷執念,但都抵不過人生無常。

年近70歲的張國立,這些年一直保持著密集的工作狀態,始終活躍在電影、電視劇、話劇及大型晚會節目中,精力充沛、永不停歇。他覺得人不能與時代脫節,要時刻保持著學習的狀態,「我沒有一刻想過退休生活」,對張國立而言,工作也是一種生活狀態,其他的順其自然就好。

不美化主角,只想用真實打動觀眾

上一次張國立以電影導演身份出現在大銀幕上,還是18年前電影《第601個電話》上映時。張國立的師傅是《頑主》的導演米家山,上世紀80年代,張國立做過米家山的助理導演、副導演、執行導演、聯合導演,一步步完成進階。1993年他在北影廠執導了自己的首部電影作品《闖入者》。

對於執導電影這事情,張國立沒有刻意去做,「確確實實是故事先打動我的,拍了幾部電影都是這個緣由」。《朝雲暮雨》中,老秦總覺得自己這輩子沒活好,寄希望於下一輩人,他是個孝子,三次出事都跟父母有關,他覺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出獄後不顧一切想求子。而常娟的執念里只有一條路,就是死。她出獄後,看似自由了,但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留戀,只有一件事要去完成,就是還完人家的債,去死。

在張國立看來,這是一個關於生與死的故事,「人生不就這兩件大事嘛」。在「真實故事計劃」發佈文章《穿婚紗的殺人少女》的第二天,張國立團隊就通過編劇去建立了聯繫,想把它拍成電影,之後又去洽談故事的版權問題。

電影並不想美化兩位主角,只想靠真實的故事打動觀眾。

故事中,老秦和常娟兩個人物極具爭議,張國立和編劇討論最多的是不要去美化他們,「這兩個人有他們各自的問題,不要強化命運對他們的不公平,更不要強加給觀眾這些東西。這個故事打動觀眾的力量就是它的真實性。」所以他拍攝時,有很真誠地去完成這個故事,完成人物塑造。

電影主要拍攝地在安徽黃山,早晨起來山上雲山霧繞的,一會兒大雨就下來了,沒一會兒太陽又出來了,給張國立的感覺是很無常,就像片中兩人的人生一樣,所以定了《朝雲暮雨》的片名。之後,團隊又提出過一些其他片名,改了很多回。但所有人看了這個故事以後,再看剪出來的片子,都覺得還是最初的《朝雲暮雨》最合適。

好演員和導演之間,是互補關係

影片中有場戲:常娟出院後,老秦用輪椅推著她上一個坡,天空下著雨,風將傘刮跑,鏡頭升起來,常娟以植物人的狀態看向天空。這是張國立非常喜歡的一場戲。

常娟成為植物人後,兩位演員的一場互動戲打動了監視器前的張國立。

這場戲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找景的時候,團隊就發現了這個景很有意思,外邊是公路,進來是一個門洞,門洞後是上坡,再之後就到了常娟的家。那個樓也很奇怪,樓梯呈之字形,還允許走車子,在視覺上很有衝擊力。拍攝時,黃山正值雨季,一直在下雨,雨不夠大的時候就補。那天兩位演員全身濕透,坐在監視器前的張國立一直想流淚。

張國立說,為了演繹植物人的狀態,周冬雨特意去醫院體驗生活,觀察揣摩了幾個不同類型的植物人患者。植物人有很多種,有的毫無表情,有的控制不住自己的肌肉痙攣,而周冬雨選了一個在表演上最難的——手腳都蜷曲著,嘴角、眼睛會不自覺地抽搐。

「有時一場戲拍很長時間,拍完後她的腳都過不來,得給她掰回來」。張國立說,周冬雨下了很大功夫來塑造常娟這個人物,一直在戲里釋放最準確的表演點。常娟因為從小的經歷,是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所以她一直很緊張,即便成為植物人,她對周邊的東西也是敏感的,手腳一直處於緊繃的狀態,內心有些東西沒有放下。

範偉和周冬雨,都是《朝雲暮雨》中兩個角色的唯一演員人選。

能夠找到範偉和周冬雨來出演故事中的兩個角色,對張國立來說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初期選演員時,一般會選幾個,萬一人家來不了,還有個備選」,但這部戲中的兩位演員都是唯一人選,且兩人看完劇本都很喜歡。

張國立和範偉、周冬雨之前都以演員身份有過合作,但都沒有太多對手戲。

這次換了種身份合作,讓張國立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在他看來,範偉是一個可以讓導演完全放心的演員。片中老秦在監獄里服刑了27年,大半生一直被管束著,當他獲得自由時,肢體已經發生了變化。範偉找到了這種感覺,走路的時候一直夾著手臂,不敢往兩邊看,這就是他常年在監獄里待著的,被管束後的一種肢體狀態。「他那種狀態拿捏得特別準,每場戲的人物表演依據,都非常清楚」。

張國立覺得,好的演員和導演是互補的。有時演員的表演會給這個人物一種更好的狀態。

結尾解讀

——地下廚房和窗戶,契合了主角的人生

片中有一場老秦和常娟極致撕扯,戲劇衝突極強的戲。張國立說,這場戲範偉和周冬雨拍了三天,兩個人打得精疲力竭。這場戲對這兩個人物來說,是一次失控,並加速了常娟赴死的步伐。

《穿婚紗的殺人少女》全文最後一句寫道:兩趟死緩官司熬了過來,而這段婚姻,老秦怕是熬不過去了。張國立說,這是小說的觀點,他不想要這個觀點。影片的結局,張國立和團隊討論了很久。最早設想的是,在一個湖邊,煙花在天空綻放,也映到了水面上。後來去拍廚房那場戲的時候,當他看到地下廚房有一扇窗戶時,突然覺得這才是這個故事最好的結局。這扇窗戶沒有敞開,但也沒有封死,只有這一扇窗戶能夠看到外面的世界,與老秦和常娟的一生很契合。

事情總要一件件辦,遇到壓力無需內耗

今年5月,張國立格外忙碌。除了其執導的電影《朝雲暮雨》上映外,他和王剛、張鐵林「鐵三角」合作的都市情感劇《老傢伙》開播;由他執導,全外國演員、全中文對白的《肖申克的救贖》中文版話劇在成都開啟第二輪巡演。

其實不光這個5月,忙碌一直是張國立的工作常態。去年,他主演的《堅如磐石》《我爸沒說的那件事》《普通男女》三部院線電影上映,還有一部網劇《迴響》上線開播。馬上年屆70的他,每一天都在忙著工作。對他來說,停不下來,就是習慣了工作。

身邊人有時也提醒他:不要什麼都做,還是要注意一下身體。原來他想的是,歲數大一點兒後,就儘量減少工作,但恰恰事情又特別多。他覺得可能這也是一種生活狀態。「我沒有一刻想過退休生活。不知道退休應該怎麼樣,是寫字兒、學畫兒、旅行拍照,還是怎麼著。現在還沒去設計,基本順其自然,都是事情來找我」。張國立告訴新京報記者。

張國立很喜歡接受新鮮事物,但遇到壓力從不內耗。 受訪者供圖張國立很喜歡接受新鮮事物,但遇到壓力從不內耗。 受訪者供圖

面對如今充斥的各種網絡信息,張國立始終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我還是接受新事物的,人不能與時代脫節」。他會研究時下流行的AI創作,嘗試用ChatGPT(一款聊天機器人程序)設計戶外舞台,有時也能給自己一些靈感。

年青人面對工作和生活壓力時,普遍內耗,但張國立說,他就沒焦慮過,事情來了,總要一件一件把它幹完,有時會有一點兒急躁,但他不想給年青人提什麼建議,「因為我們不是一個時代的人,我是一個快70歲的人了,自然就是70歲的生活狀態,已經變得跟年輕時大不一樣了。人家在網絡上看到的這種雞湯比我說得深刻多了,對不對?所以我沒法用我的方式告訴你。每一個人都得過完自己的一生,就像老秦和常娟一樣。

新京報記者 滕朝

首席編輯 吳冬妮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