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機器人在體內定點送藥,科技成果賦權助力科幻場景走向現實

納米機器人在人體內精準找到腫瘤,打開開關並釋放藥物。得益於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這一科幻片場景中的技術正在走出實驗室,有望加快進行應用。新京報記者從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獲悉,目前,北京9家試點單位賦權改革工作進展順利,共完成63個項目的賦權工作。

送藥納米機器人走出實驗室,將加快形成產品

利用納米醫學機器人實現對人類重大疾病的精準診斷和治療是科學家們追逐的一個夢想。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聶廣軍及團隊研製了藥物遞送DNA納米機器人,並在活體(小鼠和豬)血管內穩定高效地完成了定點藥物輸運功能。

聶廣軍告訴記者,納米機器人可以根據藥物遞送的不同目標做成各種形狀,其團隊所做的納米機器人是一個用納米絲織成的柔軟「納米布」,在藥物裝載後變成「納米管」。科研人員在機器人內裝載了促凝藥物——凝血酶,並通過靜脈注射方式將機器人注入體內。「平時無論是吃的藥還是注射的藥,都會分佈到全身各處,對病灶之外的器官可能造成影響。納米機器人通過特異性DNA適配體功能化,精確靶向定位腫瘤血管內的皮細胞後再打開開關,在腫瘤位點釋放凝血酶,激活其凝血功能,誘導腫瘤血管栓塞和腫瘤組織壞死,切斷腫瘤的營養供給,從而將腫瘤‘餓死’。」

這一成果獲得「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後,研究團隊一邊繼續做基礎研究,一邊研發其他的送藥機器人和藥物。同時通過賦權改革,這項成果有望走出實驗室,加快推動產業化應用。

據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科技成果轉化處幹部段茹介紹,2020年5月,科技部、發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聯合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擁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在北京選定了包括國家納米中心在內的9家單位開展賦權試點。

「想法越有未來感、科幻感,離形成產品的路就越長。」聶廣軍說,以往形成的專利是單位所有,此次賦權後,科研團隊獲得了科技成果10年長期使用權,併成立科技創新企業。目前,企業正致力於實現納米機器人的量產、質控和藥效學研究,同時找到合適的適應症,將產品的臨床價值體現出來。」

「科研人員可自主選擇賦予70%的科技成果擁有權,或10年長期使用權。」國家納米中心成果轉化處處長任紅軒說,針對科技成果創新性強的早期項目,賦予職務科技成果10年長期使用權,成果完成人可以瞄準市場應用方向,帶著科技成果與企業等需求方深化應用研究、產品孵化及產業化合作,由此解決了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的問題。

科研人員可獲得獎勵收益,積極性被調動

段茹說,目前,北京9家試點單位賦權改革工作進展順利,共完成63個項目的賦權工作。

「一種DNA納米疫苗及其製備方法和應用」正是其中一項,這一成果解決了疫苗精準化與多佐劑聯用的難題。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說,通常疫苗佐劑只有一種,這個成果可以將一種抗原和兩種佐劑精準定量地裝入納米機器人中,富集到和免疫相關的臟器中,提高免疫刺激效果,使免疫系統攻擊有表達腫瘤抗原的細胞。「通過賦權,研發團隊和產業界合作,目前在批量生產上已經取得進展。」

科研人員在丁寶全實驗室中做實驗。  新京報記者 張璐 攝科研人員在丁寶全實驗室中做實驗。  新京報記者 張璐 攝

據丁寶全介紹,在沒有賦權改革以前,科技成果完成後往往停留在論文和專利階段,與轉化到產業之間有巨大鴻溝。產業對技術感興趣,但不願意冒險買斷技術。因為轉化過程中,科研階段需要有研發人員參與,才能把技術更好地落地轉化。科研人員對技術細節最瞭解,深知技術有產業轉化潛力,賦權改革之後,科研人員可以和企業共同推動產品從實驗室走向中試。

他舉例說,一個新藥在獲得藥監局的臨床批件之前,從中試車間生產到非臨床毒理研究,再到安全性研究,至少需要兩三千萬元。有了賦權協議後,科研團隊可以獲得前期社會資本支持,不僅能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科研人員也可以獲得收益獎勵,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對於申請賦予職務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的,單位組織專家論證後製定方案,簽署賦權協議,不再糾結當下定價多少,而將重點放在產業化成功後的銷售額提成,推動偏早期科技成果更快向產業化應用方面發展。」任紅軒說。

據段茹介紹,將原本屬於單位的職務科技成果的相關權利賦予科研人員,可以讓科研人員擁有更大自主權,享受到科技成果轉化的收益,激勵科研人員的能動性。同時,還能推動科研人員在研發創新階段就思考成果轉化的可能性、技術路線的選擇、市場應用的前景等,這在一定程度上使轉化工作前移了。

2023年,北京技術交易順利實現「雙突破」

近年來,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打破科技成果轉化堵點。實施《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以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為核心,使各類創新主體「有的轉」「有權轉」「願意轉」「轉得順」。

製定實施打通高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在京轉化堵點若干措施,解決高質量成果供給不足、成果承接能力不足、供需信息渠道不夠通暢等關鍵問題。推動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的供需對接和快速轉化。

2023年,北京技術交易順利實現「雙突破」,全市認定登記技術合約突破十萬項,達106552項,比上年增長12.1%;成交額突破8000億元大關,達8536.9億元,增長7.4%。2024年一季度,全市認定登記技術合約成交額達2090.9億元,同比增長10.3%。「三城」落地「一區」技術合約成交額9.7億元,同比增長93.8%;流向津冀技術合約成交額190.7億元,同比增長106.5%。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陳靜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