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山東80後小夥深居貴州大山14年,只為讓山村孩子有根有光有遠方

德卓鎮是赫章縣最遠的鄉鎮,爐元村是德卓鎮最遠的村莊。

爐元村爐元小學是赫章縣最遠的學校,距離縣城150公里。梁明明就在這裏擔任老師,而他的家鄉遠在千里之外的山東省榮成市,今年已是他到德卓鎮的第十四年,在爐元小學的第十年。

「我的青春在這裏,我的工作在這裏,我的學生在這裏,我的家人在這裏。如果可以,我願意把我的一切奉獻在這裏。」操場上傳來學生玩耍的歡快聲,梁明明略微提高音量,眼神篤定。

「我連赫章都沒來過,沒想到會這麼偏遠」

梁明明的家鄉在山東半島的最東端——榮成市滕家鎮康家村。梁明明在這裏出生,在這裏長大。

高中畢業後,第一次離開三面環海的家鄉,到林城貴陽求學深造,在貴陽學院英語專業學習。

2010年,經過特崗教師招聘,考到赫章縣德卓鎮工作。

梁明明在上課

梁明明帶著新奇與期待,背著行囊一路坐車、轉車,當客車從赫章縣城出發,路上佈滿的「炮彈坑」讓車子一路顛簸,客車連續爆胎,到達到德卓鎮時,第四個輪胎也沒有撐住。

「爆了四個輪胎,走了八個小時才到。」回憶起初到德卓鎮時的場景,梁明明至今記憶深刻。「我連赫章都沒來過,沒想到會這麼偏遠」

經過選崗,梁明明到德卓鎮甘河小學工作。

破敗的教室,泥巴的操場,五六十名學生擠在狹小的教室,窗戶用塑料薄膜糊上,中間破了的幾個大洞襲來刺骨的寒風,甘河小學的樣子讓梁明明打起了退堂鼓:「這就是我要工作的地方嗎?」

爐元小學學生在玩耍

「同學們回家也要寫作業哦,星期一老師要檢查。」星期五放學的鈴聲響起,學生背起書包離開校園,校園瞬間變得寧靜,梁明明行走在偌大的校園,孤獨的身影被月光拉得老長。

孤獨,難以應對的孤獨。

初來乍到的梁明明感到焦慮與不安,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回家還是留守?放棄還是堅持?

拿不準主意時,梁明明撥通了母親的電話:「媽,這裏太難了,我不知道能不能堅持。」

「既然選擇就要慎重,條件再苦也要堅持,因為你能幫助到可愛的學生們啊。」電話那頭遲疑了片刻,母親溫柔的聲音傳來,一番話卻讓梁明明的想法發生了轉變。

批改作業的梁明明

「留下來,留下來幫助這裏的孩子。」梁明明的內心堅定,工作日專心教學,與學生打成一片;週末時用心生活,與鳥蟲魚蛙為伴,梁明明逐漸習慣山村小學的生活,這個山村小學逐漸讓他有了歸屬感。

在雞鳴犬吠中醒來,煮一碗掛面,再點綴村民送來的幾片青菜與臘肉,用力嗦上一大口,滿滿的貴州深山裡的味道。

梁明明已經愛上了這裏。

「到爐元小學是我主動申請的,那裡更需要我」

5月19日,星期日,天氣晴。

傍晚,梁明明從德卓鎮出發,騎著電單車穿梭在山腰的公路上,伴隨山腳下的潺潺溪流,一個小時後,達到爐元村爐元小學。

十年來,一輛電單車陪他賞過早晨的朝霞與傍晚的夕陽,也陪伴了一個個走出大山學子的求學時光。

把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14年,梁明明在甘河小學的第4個年頭。「爐元小學缺老師」的消息在全鎮教育系統中流傳。

爐元小學的學生

「我自願到爐元小學任教,請組織批準。」梁明明用一封申請書給予回應。四年的時間,甘河小學越來越好的時候,梁明明選擇去更偏遠艱苦的爐元小學,開啟另一段任教生涯。

「為什麼要去呢?爐元是全縣最遠的,別人躲還來不及。」有同事關切地問。

「我主動申請的,那裡更需要我。我一個外地人反正待在哪裡都一樣。」梁明明淡淡地答。

用磚塊搭的凳子,用塑料封上窗戶,一切景象都表明,四年的時間過去,爐元小學還是曾經甘河小學的模樣。

既來之,則安之。梁明明把自己「安置」在爐元小學,他紮根深山、堅守講台,用自己的專業和知識為學生授業解惑,更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梁明明在聽學生背書

爐元村位於兩省三縣處,大量村民長期在外務工,疏於對孩子的教育和陪伴。漸漸地,梁明明把自己磨煉成能教書、能做飯、能理髮、能治病的「全能型」教師,用關愛陪伴鄉村孩子成長。

「王磊,頭髮又長了,中午我給你理一下。」一張凳子,一把剪刀,一塊毛巾共同組成一個簡易的理髮台。「這裏離鄉鎮太遠了,大多的是我給他們理髮。」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十年來,梁明明陪伴著一屆又一屆學生成長,那個28歲的年輕小夥在這裏改變了相貌、改變了鄉音,不變的是對學生用心用情的嗬護,對教育工作飽含的初心與使命。

老師在檢查學生作業

5月20日,星期一,天氣晴。

早晨,爐元小學迎來了一張又一張充滿朝氣的面龐,梁明明照常守在學校門口,走進一個學生點一個名。

「饒永佳、饒夢瑤、文思瑤、丹恩德睿……全部到齊,準備上課。」

「這裏的孩子離不開我,我自願放棄進城的機會」

大山,一座又一座的大山。

爐元小學的學生生在大山、長在大山,大部分沒有到過赫章縣城,去得最遠的地方是德卓鎮。

沿海長大的梁明明在德卓鎮結了婚、生了子,把家安在了大山。「我也不是沒想過離開爐元,幾年前就差點走了。」梁明明的記憶拉回到六年前被抽調到德卓二小任課時的場景。

2018年,德卓鎮出於梁明明家庭的原因,將他調到德卓第二小學任教,讓他能更好地照顧剛出生的孩子。

爐元小學學生群像

上課一個星期後,爐元小學的幾十名學生穿過山路、越過河穀,步行三個小時,走到德卓鎮街上時,被教管中心工作人員認出來,急切撥通梁明明的電話:「梁老師快過來,你的學生追起來了。」

梁明明放下粉筆,急匆匆地趕過去。

「二十多名學生怕被大人看見,不敢走大路只能走小路,額頭全是汗水,手被荊棘刺破了,衣服也被刮爛了,眼裡噙著淚水,眼巴巴地看著我。」趕到現場後,梁明明被眼前的一幕震驚了。

「老師,我們來接你回去。」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

「走,我們回去。」梁明明鼻子一酸,立刻向德卓鎮教管中心反映,當天就收拾行李返回到爐元小學。

為了孩子能獲得更好的教育,妻子一直勸說他考調到赫章縣城。2020年8月,梁明明參加全縣鄉鎮教師考調考試,獲得全縣筆試成績第一的成績。

爐元小學學生群像

等待面試時,梁明明的電話一次又一次地響起:「梁老師不要走啊,你走了孩子們就無法了。」「梁老師,為了孩子們請你留下來。」

打電話的是爐元小學的學生家長李育航,當他們聽到梁明明即將考到縣城時,爭相撥打他的電話。那段時間,梁明明一共接了三十多個家長電話,有的甚至叩開了他家房門,真切地勸他留下。

在家長的勸說下,梁明明經過深思熟慮,最終選擇放棄面試。

「老婆,這裏的孩子離不開我,是我自願放棄進城的機會,希望你能理解我。」下定決定後,梁明明愧疚地對妻子說。

「讓大山孩子的實現夢想,我願意奉獻全部」

2個年級1個幼兒園,4名老師59名學生,爐元小學用專業的術語只能叫「教學點」。

隨著實行集中規模辦學的時代浪潮,當地逐步撤並小規模校點,與寄宿製學校的興起,爐元小學的學生逐漸減少,從剛到學校時的一所「完全小學」,180多名學生,逐步減少到34名一二年級學生、25名幼兒園學生。

儘管學生少了,梁明明的工作熱情沒有絲毫減退。每天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只要還有一個學生,我就要站在講台上,上好每一節課。」

在吃飯時梁明明也時刻關注操場上的學生

他與另外三名老師製定學校發展規劃,製定學期預定目標,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認真對待每一名學生。經過共同努力,兩個年級的語文和數學平均分皆為全鎮第一,其中一年級數學平均分達到92.45分,兩名學生考到了滿分。更令人欣喜的是,在2022年至2023年學校期末質量檢測獲得同級同類(強基類)全縣第一名。

「我剛到爐元小學的時候,學生的數學平均成績只有11分。」十年間,梁明明把學生成績提高了好幾番,讓更多的孩子心中有根、眼裡有光,夢想有遠方。

2021年9月,大連民族大學迎來了大一新生,張發剛自信地走進校園,對未來四年的大學生活滿含憧憬。

梁明明為學生理髮

「梁老師,我們的學校很大很漂亮,你當時說的都是真的。」走進寢室,放下行李,張發剛激動地打通了梁明明的電話。

張發剛是梁明明在爐元小學的學生,在他的諄諄引導下,從小學習刻苦,通過努力考上了夢寐以求的大學。

點亮學生夢想,托舉民族未來。

文雨秀是梁明明來爐元小學時的第一屆學生,學習成績並不優異的她,在心裡種下了當醫生的夢想。梁明明常常鼓勵她大膽追夢,努力學習,一個學期後學習成績大大提高,最終一步步邁入了大學的校園,考上貴州中醫藥大學時珍學院,夢想照進了現實。

「讓大山的孩子實現夢想,我願意奉獻全部。」梁明明的話語堅定。

正在跳繩的學生

今年年初,回到山東老家過年的梁明明身體突然感到不適,到醫院檢查後被診斷為肺膿腫,醫生建議休息一個月。當時正值開學,一個星期後,梁明明買好了返程的票,回到了爐元小學的講台。

走進教室,梁明明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兩個大大的字:夢想。

「同學們,你們知道夢想是什麼嗎?」

「夢想就是理想。」「夢想是長大後做的事。」……

梁明明與學生在一起

「你們有什麼夢想呢?」

「我要做軍人。」「我要當醫生。」「我要像老師一樣。」……

教室里,一問一答。梁明明看著講台下稚嫩的面龐,心裡感到幸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星

編輯 周恩宇

二審 謝朝政

三審 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