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閉賽道上一口氣騎完90多公里,真過癮!」

5月26日,伴隨著騎行選手結束95.5公里的騎行里程回到北京未來科學城球場,為期三天的2024「環西單車中國挑戰賽•北京昌平」圓滿落幕。比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2600人次運動員及騎行愛好者參與,在青山綠水間揮灑汗水的感受如何?參賽者告訴記者,這是一次很難得、且讓人非常放鬆的騎行體驗。

5月26日,95.5公里的大組賽在早上便拉開帷幕。昌平區供圖5月26日,95.5公里的大組賽在早上便拉開帷幕。昌平區供圖

在封閉賽道中享受騎行樂趣

新京報記者從昌平區獲悉,本屆賽事彙聚了近2600人次參賽選手,覆蓋 28個國家和地區,參賽選手中不乏外籍精英運動員以及來自京外的傑出選手。在賽事設置上,分為個人繞圈賽、團隊計時賽、家庭娛樂騎行和大組賽四項別具一格的項目,滿足不同騎行愛好者對於豐富道路類型探索的多元需求。

5月26日是最後一個比賽日,95.5公里的大組賽在早上便拉開帷幕。告別了前一日的雨水天氣,今天的北京雖日頭晴朗,但也伴隨強勁陣風,給參賽者臨時調高了不小的難度,「有一陣兒風特別頂,體能消耗也很大,對於像我這樣的業餘愛好者來說挑戰不小。」張先生是大組賽率先完賽的前50人之一,他告訴新京報記者除了風力帶來的暫時困擾,整個賽道對於各個階段的參賽者來說都非常友好。

參賽選手在山林間穿梭。昌平區供圖參賽選手在山林間穿梭。昌平區供圖

這樣的「友好」除了體現在各類補給站、後勤保障的設置安排,也更直接地體現在封閉賽道的設置上。「我們騎行三四年了,也騎行過不少北京的路線,這次參賽賽道做了封路處理,全程不用看紅綠燈,也不用擔心過往機動車,這樣的機會很難得。我們一口氣騎完90多公里,非常過癮。」參賽者費先生和程先生向記者講述,作為業餘愛好者,自己參賽不為名次,更享受在安全環境下,完全放鬆的騎行體驗。

記者瞭解到,騎行愛好者在本次賽事中佔據相當大的比例。他們多在最近三四年間開始接觸、瞭解騎行運動,在一些參賽者的講述中,騎行時放鬆和揮灑汗水時的暢快讓人著迷。有人偏愛在工作和家庭之外的這一獨處時刻,「能放空自己,專注踩踏,特別放鬆」;也有人享受這項運動對自己生活方式的改變,「能與誌同道合的朋友相逢,強身健體,從前我愛抽菸,現在把煙戒了,只對騎行上癮。」

昌平地域優勢進一步豐富騎行體驗

昌平區體育局副局長張寶利介紹,在中國單車運動協會的大力支持下,「環西單車中國挑戰賽·北京昌平」已成功躋身於在華舉辦的C類國際賽事之列,這一榮譽不僅彰顯了賽事的高水平,也標誌著昌平在推動單車運動發展、打造城市品牌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

記者瞭解到,今年是環西單車中國挑戰賽第二次在北京昌平舉行,賽事延續「騎遇」主題,賽事寄希望於讓參賽者在暢享速度與激情的同時,進一步領略昌平發展的勃勃生機與城市魅力。

其實,北京的騎行愛好者對於昌平的騎行路段都不會陌生。現場的騎行愛好者告訴記者,昌平一直是很多騎友們在北京北部騎行的「起點」,以昌平黑山寨、分水嶺、解子石串聯而成的「黑分解」路線,也是京郊地區非常經典且著名的騎行路線。「而且昌平本身有山地,也有平路,沿途風景不錯,是非常熱門的騎行區。」

事實上,近年來,昌平在開通單車專用路、完善騎行配套服務等方面做出巨大貢獻,不斷完善單車運動產業體系。自2019年起,北京第一條單車專用路自昌平開通,成功填補騎行道路空白,如今這條單車專用路還在不斷向南部、西岸延伸,未來更將向東拓展至天通苑地區,連接周邊居住區、森林公園、交通樞紐等,進一步提高市民騎行出行的舒適感,大力推動騎行運動的發展和普及。

與此同時,騎行網絡建設同步向著綠色生態化發展。目前,昌平區已建成42公里騎行綠道,串聯起了昌平新城與老城、東區與西岸、山區與平原。從溫榆河昌平段起步,納入沿線公園、濕地、森林等生態空間並進行景觀提升,規劃多種主題形式公園,連點成線,自西向東形成帶狀公園。該區段還規劃了觀鳥、垂釣、水上運動等娛樂項目,極大地豐富了騎行體驗與期待。

在昌平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馬春秀看來,昌平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底蘊,是新興產業發展的理想之地。她向記者介紹,昌平正在打造一橫四縱、全長五百多公里的騎行路線,未來還將舉辦騎行日活動、建設標誌性的騎行驛站,全力推動騎行友好城市的建設,進一步把區域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唐崢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