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年輕力量(僑界關注)

二〇二二年八月,迴響中國傳統藝術展演,史欣玉(右)扮演杜麗娘。受訪者供圖二〇二二年八月,迴響中國傳統藝術展演,史欣玉(右)扮演杜麗娘。受訪者供圖

史欣玉自小學習京劇、古箏和書法。在加拿大,她聯合其他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年青人,創辦加拿大迴響傳統文化研習社,策劃中國風演出活動,彰顯年青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擔當和力量。

京劇與崑曲之旅

小時候,史欣玉被戲曲頻道中色彩豔麗的戲服所吸引。儘管不知道京劇是什麼,但她把玩偶當作舞台裝飾,把毛巾當作水袖,模仿電視中的戲曲演員瘋狂唱唱跳跳。史欣玉回憶說:「我的父母覺得,既然我有興趣,天天在家玩還不如認真去學。」於是,5歲的史欣玉正式拜師學習京劇。

史欣玉師承大連京劇院梅派青衣張冬梅,學習青衣和刀馬旦。相比起成熟優雅的青衣,刀馬旦多扮演女將軍的角色,在表演中融合武術,史欣玉學習了「毯子功」和「把子功」等戲曲基本功。但年紀尚小的史欣玉似乎不太適合這兩個行當。她回憶說:「《霸王別姬》是我學習的第一齣戲,這是一個很悲傷的故事。但是小朋友會把虞姬這個角色演得很快樂,這肯定是演偏了。」

最近幾年,史欣玉又對崑曲有興趣。因為在加拿大找不到老師授課,她只能跟著音影片學習崑曲。2023年末,她回國參加北方崑曲劇目傳承班,接受一個多月的高強度崑曲特訓。張毓文老師要求嚴格,經常批評史欣玉,但史欣玉並未感到沮喪。「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新奇的感受。我覺得只要能學到真東西、真本事,就是一件幸運的事情」。

在傳承班彙報演出中,史欣玉表演了北方崑曲的代表曲目《昭君出塞》。飾演昭君的史欣玉,需要和其他兩個演員配合,在演唱中穿插上下翻飛的動作,難度很高。「雖然後來在舞台上還是有一些遺憾,但我還是很享受這個過程。崑曲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劇種,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也在不斷突破自我。」

還是小朋友時,史欣玉並不害怕舞台,反而在老師的鼓勵下覺得很好玩。長大後,史欣玉卻因為表演感到緊張,尤其是在沒有老師在身旁陪伴、幫她把關的時候。經過一次次演出曆練,她在舞台上變得從容自信起來。

大量演出經歷激發史欣玉的表演欲,也啟發她對文化傳播的見解。「崑曲的音樂、舞蹈、飾品等細節都富含古韻,不僅能帶來視聽享受,還能引發我們對文化和歷史的思考。」史欣玉說,「觀看演出能夠讓其他族裔更直觀地瞭解中華傳統文化。」

唸唸不忘 必有迴響

史欣玉喜歡表演,也喜歡舞台。2022年7月,她聯合其他中國文化愛好者,籌劃舉辦了中國文化展演。演出人員有中國舞舞者、民樂樂手、崑曲演員等,還有系統學習漢服造型的愛好者提供幕後支持。

史欣玉和朋友們聯繫了劇院,對外出售演出門票。一開始,他們面臨賣不出門票的窘況。但在周圍人的支持和宣傳下,演出廣受歡迎,甚至票還賣多了。「我們當時沒有考慮很多,直接拍腦門就幹了。」史欣玉興奮地說,「我們只是覺得自己需要一個平台,展示我們學過的藝術和文化。」

在這場演出中,史欣玉和另一個同樣學習崑曲的女孩,表演了經典曲目《牡丹亭·遊園驚夢》前半段。這場戲講述了女主角杜麗娘和丫環春香在花園遊玩的故事,需要兩名表演者默契配合,像拚圖一樣嚴絲合縫。僅一月有餘的排練時間里,史欣玉和搭檔爭分奪秒完善細節。沒有老師的指導,她們就錄下自己的動作,再對照名家的表演找不足。精益求精,她們最終完成了一場還算滿意的表演。

「我和一些唱崑曲的朋友聊天,他們很多人不敢看自己的演出影片,感覺有很多瑕疵。」史欣玉說。和其他人有所不同,她在表演結束後反復觀看自己《遊園驚夢》的表演錄像。「除了看到我真實的崑曲水平,這場演出還給了我很多正面影響,我對它有著特殊感情」。

這場倉促策劃的演出卻給了史欣玉更多傳播中華文化的信心。同年12月,迴響傳統文化研習社在史欣玉牽頭下正式成立。研習社的名字來源於「唸唸不忘,必有迴響」。「在海外學習和練習我們的民族文化,是我們‘唸唸不忘’的一個表現。」史欣玉解釋說,「我們也希望通過努力,讓更多人瞭解中國文化,收穫一個美好的‘迴響’。」

史欣玉希望自己的「唸唸不忘」,能成為海外友人瞭解中國文化的窗口。「我覺得非華人觀眾來看演出的原因有兩點:一是來給朋友捧場,二是出於對中國文化的好奇,想一探究竟。」史欣玉說,「但不論出於什麼原因,我們都努力地做。我希望不懂中文的人也能看懂我們的節目。」

國風展演 如夢似幻

2022年下半年,研習社受邀在當地春節晚會表演「紅樓夢」主題走秀。他們以賈寶玉神遊太虛幻境為切入點,融入舞蹈和戲曲元素,用肢體語言展現故事情節。雖然節目只有短短幾分鐘,但也讓他們積累了豐富的演出經驗。

為了更好地呈現人物,研習社在選角時別出心裁。史欣玉對「探春」的表演者印象深刻。這位表演者的五官英氣中帶著倔強,在才藝展示中聲情並茂地朗誦一段探春的台詞,獲得選角小組一致好評。

史欣玉在其中一場走秀中客串出演王熙鳳。雖然史欣玉並不符合王熙鳳風情與霸氣並存的氣質,但在造型和肢體動作的加持下,史欣玉還是活靈活現地展現了一個潑辣的「王熙鳳」。「不論是上台的演員,還是幕後的攝影師、造型師和後勤的朋友都很興奮。」史欣玉高興地說,「我們把照片發到網上,網民也可以認出每個角色。這說明我們的造型和表演挺成功的。」

2023年10月,研習社策劃了主題為「如夢令」的年度展演。史欣玉解釋說:「因為我們要表演崑曲《牡丹亭》和《南柯記》選段,還有《紅樓夢》漢服舞蹈短劇,以及古琴曲《莊周夢蝶》等,這些節目都和‘夢’有關。所以我們選詞牌名‘如夢令’作為主題。」

哀怨婉轉的崑曲、宛如書中走出的十二金釵、獨具創新的琵琶獨奏《籠》、婀娜多姿的舞蹈《幻視長安》……精彩紛呈的節目帶領現場觀眾進入中國文化打造的夢境之中。眾人豐富多彩的演繹繪就了一幅優美的國風畫卷。

史欣玉在演出中表演了崑曲《南柯記》選段,和她同台的是4位飾演侍女的女生。這些女生此前並沒有學習崑曲的經歷,但她們非常樂意嘗試新事物。「我會儘量把曲子揉碎了告訴大家,帶著大家一起練習。」史欣玉說,「我覺得我們盡力就可以了。」

舉辦年度展演已經是研習社的傳統。2024年,研習社又會策劃一場新的國風展演。「文化是一條長河,源遠流長,需要被傳承下去。」史欣玉說,「希望我們的文化和藝術可以在加拿大傳承下去,就像他們從古代傳到現在一樣,並且塑造我們的日常生活。」(記者 楊寧 陳潔然)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05月27日 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