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會長江》導演竹內亮:想繼續探索中國日新月異的魅力丨專訪

紀錄片《再會長江》正在全國熱映。

十年前創作紀錄片《長江天地大紀行》時,日本導演竹內亮因未能拍攝到「長江源頭的第一滴水」而留下遺憾。遷居中國南京後,他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決心彌補這一遺憾,再次踏上長江之旅。一部耗費十年、兩次走完6300餘公里長江拍攝的紀錄片《再會長江》正在全國熱映。十年來,竹內亮自己的命運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從聽不懂中文、在鏡頭外觀望的日本人,成為在鏡頭前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的「自媒體導演」,並被中國影迷親切地稱為「亮叔」。對於竹內亮來說,繁忙的工作是常態,「我不僅是紀錄片的導演,還是自媒體博主。所以,每天要更新不同的內容,不能停歇。」

自從2013年定居中國南京以來,「工作狂」竹內亮一直以好奇心為驅動力,不停地記錄、呈現中國社會的真實模樣。談起十多年前移居中國的決定,竹內亮幸福地感慨道:「我的這個決定真的是太對了,我特別想給當時的自己點個讚。」被問到「有沒有想過十年以後,第三次來長江,拜訪老朋友再拍攝一部紀錄片?」對此,竹內亮稱:「目前還沒有想過。一方面全程6300公里的路途,跨度太大了;另一方面,我沒有自信再次創作能夠超過《再會長江》。我覺得自己對於中國的瞭解還是不夠,希望還能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如果有一天我突然有了自信,那也許會拍。」

彌補十年前拍攝紀錄片《長江天地大紀行》的遺憾

2011年,日本導演竹內亮為日本廣播協會NHK拍攝了紀錄片《長江天地大紀行》。十年前,他說服妻子,一起回到妻子的老家南京定居。十年來,竹內亮既是導演又是自媒體博主,先後執導多部與中國有關的紀錄片,他也從聽不懂中文的日本人,變為操一口流利中文的「亮叔」。此時,竹內亮的紀錄片《再會長江》也和觀眾見面——這是彌補十年前《長江天地大紀行》遺憾的努力,也是他親曆中國十年來日新月異變化後的記錄,竹內亮說,「特別想給十年前決定來中國的自己點讚,我太有眼光了。」

長江源的北源楚瑪爾河。

作為長期生活在中國,並深愛中國的日本導演,竹內亮當年為NHK拍攝了紀錄片《長江天地大紀行》,將鏡頭對準了長江沿岸百姓質樸的日常,聆聽他們的夢想,記錄時代的變遷。其中,藏族女主人公茨姆的故事讓人淚目,摩梭女孩甄甄的執著令人動容,十年後,竹內亮再次溯流而上,行程6300公里,用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拍攝了紀錄片《再會長江》,捕捉十年巨變中,以茨姆與甄甄為代表的長江百姓的真實生活,用普通人的故事銜接起中國社會的發展,呈現出一個極具人文情懷的溫暖中國。「我拍《再會長江》有三個理由:第一,這是10年前拍攝的,我不太滿意,那時候拍得不好,不會中文,也不瞭解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內容就比較淺顯。第二,我希望和主人公們有很深入的交流,並且能夠真地看到長江的第一滴水。第三,我已經住在中國了,要待多久、要拍多久就沒有限制了。」

飛速發展的中國處處充滿吸引力

《再會長江》的鏡頭從上海外灘的滾滾江水開始,一路溯源向西,途經南京、武漢、重慶等城市,最終抵達長江源頭沱沱河。片中講述了70歲的「棒棒」蔣師傅、船長江洪、女兒國的甄甄、想參軍的楊芹會、香格里拉的茨姆、高原守護員索南等人的故事。主人公們跨越時光的命運走向讓觀眾很感慨。「對我來說,最為之觸動的主人公是茨姆。在《長江天地大紀行》中,她只有17歲,懷裡抱著一隻小羊羔,樣子靦腆而淳樸。那時候,她無法對自己的命運做主,只是遵從父母之命嫁人。但是,十年之後她成了幹練、有遠見的民宿老闆。十年前,她的家人也很保守。我們想帶茨姆去上海,遭到了反對。現在,她的妹妹已經上了大學,而且說自己30歲以前不打算結婚。父母對此也是讚同的。茨姆也已經能夠去更遠的地方,甚至作為特邀嘉賓出席了《再會長江》在日本的放映活動。」

《再會長江》茨姆人物版海報。《再會長江》茨姆人物版海報。

竹內亮表示,「掌握了語言,讓我和紀錄片中的主人公可以更深入地溝通,我想自己在瞭解中國之後,再去拍攝長江沿岸的美景和民生,才能把中國人的故事講得更好。這個念頭一直存在我的腦海中。」竹內亮曾執導過多部與中國有關的紀錄片,但他還沒有停歇的打算,「就像是長江的故事永遠也拍不完一樣,飛速發展的中國處處充滿了吸引力。」這讓他覺得總有未知在召喚,也讓他總是「在路上」。他希望未來能夠更深入地瞭解中國,「這樣,我才能更加自信地展現在這片土地上的見聞與感動。我想通過《再會長江》來展現中國十年的變化,也會在未來繼續探尋中國的魅力。」

【對話】

每一個人都有故事,即使再普通也值得記錄

新京報:在《再會長江》中你選擇自己出鏡做主持人,這挺特別的,是給大家展現你的中文學習成果嗎?

竹內亮:不是的(笑),我出鏡最大的理由還是要拍到最自然的表情,我出鏡的話人物就不太緊張,聊天是自然的,當然也有風險,你要特別瞭解拍攝的人,畢竟拍攝的機會只有一次。

導演竹內亮在《再會長江》拍攝現場。

新京報:拍攝紀錄片耗時很長,且回報不如商業電影,你是如何考慮這個問題的?

竹內亮:有回報的,我一直想做電影的導演,那是我小時候到現在的夢想。因為我之前一直在嘗試做自媒體,經常會幻想自己的作品登上大銀幕,讓觀眾看到,畢竟那個和手機放映是不一樣的。紀錄片拍攝確實不易,在拍攝《再會長江》也受到了疫情影響,很多地方去不了,也有很多限制,但也正是這樣,有更多的時間能留下來打磨作品,比如拍瀘沽湖的時候,那裡基本一個人都沒有,這樣能給觀眾呈現更好的鏡頭。

新京報:從拍攝到上映前後經歷了十年,這個過程中有沒有堅持不下來的時候?

竹內亮:其實製作還好,難的是發行,因為紀錄片電影確實市場佔有率不如商業電影,就很難找到願意做發行的公司。不管是在中國還是日本,我遊說了很多公司,好在最後華夏電影願意來幫助(發行)這部電影。這個過程不容易,但是我非常堅持要把這部真誠的電影呈現給觀眾。就如這部電影中的人物,他們都太樸實了,他們願意相信你的真誠和付出,所以展現出來的就是最真實的他們,每一個人都有故事,即使再普通不過也值得記錄。

《再會長江》中如詩似畫的鏡頭。

新京報:通過兩次和長江的深度接觸,你已經很瞭解這條大江吧,你覺得自己拍了長江的多少?

竹內亮:鳳毛麟角,5%吧(大笑)。長江太深厚了,對我來說記錄它就像是「追星」的過程,越拍越覺得自己膚淺,是沒有盡頭的,是永遠都拍不完的。

新京報:很多人好奇,接下來你會拍黃河嗎?

竹內亮:我沒見過黃河,如果拍攝,可能會叫《你好,黃河》或者《初次見面,黃河》,我其實不太瞭解這條孕育了中原文化的河流,但在中國觀眾的一遍遍「洗腦」之後,我覺得這個題材還是很不錯的,畢竟我很喜歡跟粉絲一起創作。

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