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篇|深廣佛莞一季度GDP超2萬億 工業生產動能出現分化

一季度,珠三角4座萬億城市深圳、廣州、佛山、東莞GDP總和達2.11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4.7%。雖然總量保持增長,但內部各城市出現分化,深圳、東莞增速超全國,而廣州、佛山增長相對緩慢。

深圳、東莞一季度的快速增長一方面受到電子信息產業回暖影響,帶動出口、工業增長。與此同時,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成為珠三角製造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透過數據帶你解碼珠三角地區4座萬億城市一季度經濟發展情況。

深圳一季度經濟領跑「量速齊高」

位列珠三角4座萬億城市之首

今年一季度,珠三角4座萬億城市經濟穩步增長,GDP總量達2.11萬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名義增長4.7%。從增速上來看,珠三角萬億城市經濟增長有所好轉,2023年四城中僅有深圳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到今年一季度,深圳、東莞增速超全國,其中深圳持續領跑,經濟增長和總量均位列四城之首。一季度,廣州和佛山受到外貿和工業影響,經濟增長較為緩慢,分別增長3.6%和1.1%,低於廣東全省增速。廣州去年重回經濟第四城之位,今年一季度再次被重慶反超。

去年,深圳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接近萬億元,今年有望突破萬億元關口。一季度,深圳固定總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7%,其中,製造業投資拉動整體增長,相比去年同期增長80.1%。高技術產業更是深圳一季度投資重點,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06.1%。

與此同時,東莞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8%,工業投資增長12.9%,其中先進製造業投資增長14.3%、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14.2%。佛山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出現明顯下滑,主要還是受到房地產市場影響,一季度佛山房地產投資同比下滑39.9%。

深、廣、佛、莞四城作為我國外貿強市,今年一季度外貿恢復情況出現分化,出現「二升二降」格局。

深圳出口增速繼續領跑,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8.2%。但令人意外的是,一季度深圳出口高增速動力主要來自手機、電腦、家用電器等「老三樣」商品。隨著消費電子市場出現回暖,深圳「老三樣」商品合計出口836.6億元,增長17.8%。而「新三樣」商品出口則出現下滑,其中鋰電池出口總額下滑23.1%,電動汽車出口額則下滑55.6%。

廣州一季度出口總額同比增長8.4%,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主導產業商品大幅增長,一季度廣州汽車(包括底盤)出口翻倍增長,其中乘用車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28.41%;汽車零配件出口總額增長14.4%。

佛山和東莞一季度出口總額有所下滑,結合2023年情況,二者面臨局勢有所不同。東莞出口總額下滑1.6%,但降幅相比2023年有明顯收窄。與深圳相似的是,受電子信息行業回暖影響,東莞優勢商品出口增長,外貿好轉,其中集成電路出口同比增長5.2%,平板顯示模組出口增長24.2%。

佛山仍處於外貿承壓的「陰霾」中,一季度出口下滑40.4%,降幅相比2023年有所擴大。出口額下滑較為明顯的商品多為佛山傳統支柱產業產品,機電產品中佔比最大的家電、通用機械設備出口額分別下滑3.73%和14.35%,傢俱、陶瓷、服飾等佛山優勢產業出口總額均出現大幅下滑,降幅分別為50.77%、67.62%和76.68%。佛山外貿增長困境一方面與全球市場需求疲軟相關,另一方面則因為佛山的產業結構——其支柱產業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用工成本上升,部分產能轉移至東南亞地區,導致出口下降。與此同時,新興產業仍處於起步階段,未能起到支撐作用。

一季度,廣東整體消費增長乏力,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其他萬億城市中,深、廣、佛、莞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均低於全國水平。其中,深州、佛山增長相對較快。

電子信息產業回暖 新興產業拉動深莞工業增長

「製造業當家」一直是廣東經濟發展的核心,也是珠三角的重要競爭力。今年一季度,工業生產也成為深、廣、佛、莞「成績」分化的關鍵。

深圳作為我國工業第一城,得益於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共同發力,今年一季度繼續在大基數基礎上保持高增長。一季度深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5%,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8%。深圳優勢產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加值以及汽車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6.7%和22.6%。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達3514.78億元,同比增長12.6%,深圳七類新興產業「六升一降」,其中佔比最大的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3%。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東莞身上,一季度東莞「五支四特」產業中主導產業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增長22.4%,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20.7個百分點。2023年東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滑1.9%,今年一季度主導產業快速增長,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整體工業觸底反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1%。

作為廣東第二大工業城市,佛山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滑2.2%,一方面,佛山製造業與房地產市場深度綁定,導致產業抵抗風險能力較弱。另一方面,佛山產業結構以傳統製造業為主,支柱產業雖然規模龐大,但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相對較低。

從珠三角4座萬億城市一季度工業發展情況中可以看出,除支柱產業發展之外,新質生產力已經成為影響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數據發現,佛山和廣州工業處於珠三角九市末位。根據《廣東統計年鑒2023》,佛山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比和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比低於深圳、東莞、廣州。廣州雖然先進製造業佔比位列珠三角第三位,但高技術製造業比重低於廣東平均水平。今年一季度,廣州規模以上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出現下滑,其中先進裝備製造業下降13.7%。

隨著科技對產業發展的效能逐漸增大,珠三角城市對傳統製造產業的路徑依賴正面臨調整。2022年,佛山製定產業升級路線圖,明確了未來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以技術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升級為抓手,推動工業發展模式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先進製造業比重,提升創新能力。今年開年,廣州喊出「‘二次創業’再出發,大幹十二年、再造新廣州」的響亮口號,計劃2024年研發經費投入超千億元,投入強度突破3.5%。今年一季度,廣州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6%,醫藥製造業和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以及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規模以上增加值保持兩位數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