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的縣城文學為何引爭議

狹窄的街道、生鏽的欄杆、質樸的穿搭、徬徨的青年、暗沉的色調,再搭配一句「走不出,看不破」的背景音樂……最近一段時間,縣城文學在社交平台上火了。在某短影片平台,以「縣城文學」為關鍵詞檢索,相關話題影片累計播放量即達5.9億次。

有人認為,縣城迎來了「文藝複興」,縣城文學引發人們對縣城慢生活的共情;也有人覺得這種單一色調與畫面會造成外界對縣城的刻板印象,認為縣城是蕭條、缺乏活力的。

那麼,縣城文學的爆火為何會引發爭議?一句「走不出,看不破」映射出縣城青年什麼樣的心理?縣城又真的「走不出,看不破」嗎?

網絡上關於縣城文學的討論 圖源:社交平台截圖網絡上關於縣城文學的討論 圖源:社交平台截圖

所謂縣城文學,其實算不上是一種文學類別,而是一種綜合了短影片、圖文、音樂等多種表達樣式的影像風格,影像所呈現的是發生在縣城里的故事、場景。從最初「逃離小縣城,奔赴北上廣」,到開始懷念縣城生活,縣城文學這股美學風潮為什麼能爆火?

紓解了部分青年的「都市焦慮」。面對一二線城市職場競爭、生活成本等各方面的壓力,部分年青人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以至於出現自嘲的聲音:「這份工作雖然薪金低,但至少累著了」「大城市掙錢當地花,一分別想帶回家」。此外,大城市的發展節奏和多元文化讓機遇與挑戰並存,年青人需要時間精力去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如果沒能很好融入其中,便可能產生身份認同焦慮。

對於常年在都市打拚的縣城青年而言,看到社交平台上人們對於縣城文學的討論,也勾起自己對家鄉的天空、熟悉的面孔和溫暖的人情的念想。這波縣城文學「鋪天蓋地」而來,正為他們提供了「舒緩焦慮」「精神返鄉」的出口。

網絡平台構建起「夢中情鄉」。我國縣城數量眾多,但並不是每一個都為人熟知,網絡把一些深藏不露的小城推向了五湖四海。在某些博主分享的鏡頭中,這些縣城寧靜祥和,既具「煙火氣」又有「人情味」,是理想居住地,也是心靈棲息地。

社交媒體上對於縣城文學一浪高過一浪的討論,刻畫縣城獨有的片段、情節與溫情,讓很多年青人「偷得浮生半日閑」,通過上網衝浪的方式去縣城「走走看看」,給自己一點時間「喘口氣」。

衢州市常山縣 圖源:「衢州文旅」微信公眾號衢州市常山縣 圖源:「衢州文旅」微信公眾號

有人說,風靡的縣城文學拍出了年代劇的風格,勾勒出熱騰騰的「縣城江湖」;也有觀點指出,縣城文學仿若無病呻吟,「為賦新詞強說愁」。對於到底該怎麼評價縣城文學,大家爭論不休。

一方面,它像一本回憶錄,帶來諸多共情瞬間特殊的鏡頭語言、抒情的背景音樂重現了老城韻味,巷口的小狗、富有年代感的裝飾、相談甚歡的街坊等畫面一一閃過,讓人對縣城充滿眷戀,渴望回到無憂無慮、不急不躁的生活中。有人將之稱為「縣城美學」,其中所透露出的生活美感,是這類影片點讚眾多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它也像一張臉譜,翻來覆去都是一個味。流量場中,為了獲得更多曝光,博主們有時會刻意去尋找一些荒廢破敗的場景營造懷舊感,以看似千篇一律的模版拍攝當地人的面孔……事實上,縣城並不是「千城一面」,在拍攝相關影像的過程中,不能忽視了深入縣城生活肌理,進行個性化、特色化的捕捉和展示。正如有人說,對一些不瞭解縣城的人而言,如此簡單粗暴式呈現縣城的面貌,不僅扭曲了縣城的真實形象,也誤導了公眾對縣城的認知。

中國縣城發展翻天覆地,現如今的縣城早已不再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有的縣城注重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改善,挖掘自身文化底蘊,吸引眾多遊客湧入和各類消費市場「下沉」,演唱會、潮牌店、咖啡廳等已成「標配」;有的深耕產業發展,將小產業做出了大規模,比如山東曹縣的漢服產業年產值達70億元、浙江桐鄉的羊毛衫市場成交額更是高達千億。

對於縣城面貌相對單一的呈現、標籤式的解讀,正是縣城文學飽受爭議的主要原因之一。拍攝相關主題的影像作品時,既要保留縣城悠然、安寧的一面,也應該呈現其活力蓬勃的一面。不妨讓鏡頭的景別再多元一些、顆粒度再細化一些,讓更多人走進真實的縣城、發展的縣城。

今年4月底在嘉興桐鄉舉辦的濮院時裝周現場 圖源:新華社今年4月底在嘉興桐鄉舉辦的濮院時裝周現場 圖源:新華社

至於那句隨著縣城文學爆火而流行的「走不出,看不破」,雖說是一句調侃和「熱梗」,卻也折射出了縣城青年的發展困惑,同樣值得關注。有人說,對縣城青年來說,「走不出」的是對家鄉的身份歸屬感,「看不破」的則是對自身未來的迷茫與不安。對此,筆者想說三句話。

試著從外部作為,讓都市放得下「靈魂」。長期以來,縣城青年在大城市打拚不僅面臨物質生活的壓力,更在精神層面困惑於豐滿理想與骨感現實的差距,以及外部世界的繁華和內心世界的孤獨。這對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多期待。一方面,持續完善優質公共服務供給,比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給予外地青年一個安頓身心之所,通過政策扶持和資金傾斜,如創業補貼、稅收優惠等,減輕他們的負擔,也可建立創業孵化基地、就業服務中心等平台,為縣城青年放飛夢想提供更多支持。另一方面,密切關注縣城青年的心理,不僅看他們飛得高不高,也看他們飛得累不累,為他們融入城市創造更多可能。

試著從內部發力,讓縣城容得下夢想。與其糾結於為何「走不出」,不如思考為何「想走出」。如今的縣城雖已不似記憶中那樣節奏緩慢,但在發展程度和公共服務水平上仍然與大都市存在較大差距,崗位少、薪金低、缺乏發展機會、過分講究人情世故等依舊是部分年青人不願意留在縣城的現實原因。

小縣城能有大作為。繼續培育和發展地方特色產業,提高縣域經濟競爭力,提供高質量就業崗位,支持年青人實現理想與抱負,是縣城需要持續努力的。同時,通過優化交通網絡、完善基礎設施、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改善教育醫療條件等,提高縣城的宜居性和吸引力,讓年青人願意在縣城長期發展。

試著從自我破局,讓人生少一些「走不出,看不破」對縣城鬆弛生活的嚮往,與對縣城發展空間的擔憂,讓部分年青人要麼「想離開卻走不掉」,要麼「想留下卻很無奈」,只能感慨一句「看不破」。

在筆者看來,與其困惑、不甘,不如將精力聚焦於自我,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用心經營,打開事業發展的空間。比如,伴隨移動互聯網發展,很多人在縣城也能借助新媒體運營收穫粉絲和流量,打造個人的帳號。不管是留在大城市奮鬥,還是選擇在縣城里打拚,都具有各自的意義,都有可能與心中所期待的那個自己「頂峰相見」。

聲明: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