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頤和園廓如亭,38只雨燕佩戴環誌

6月1日清晨,頤和園在廓如亭開展了雨燕環誌工作,對120多隻北京雨燕進行了例行體檢,其中38只首次佩戴環誌。專家此次監測到有3只雨燕於2014年首次佩戴環誌,時間達到10年,說明頤和園的北京雨燕種群總體良好。

16只雨燕佩戴上衛星接收器

鳥類環誌是一種根據標記個體研究鳥類生活史、種群動態特別是鳥類運動的研究方法,即在鳥類集中的地點如繁殖地、越冬地或遷徙中途停歇地捕捉鳥類,將帶有全國鳥類環誌中心通訊地址和唯一編號的特殊金屬環或彩色塑料環固定在鳥的小腿或跗蹠上,然後在原地放飛,以便在其他地點再次捕捉或觀察到這些鳥兒。

6月1日清晨,頤和園廓如亭,誌願者捕捉撞到網上的雨燕。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6月1日清晨,頤和園廓如亭,誌願者捕捉撞到網上的雨燕。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自上世紀90年代頤和園在廓如亭首次開展雨燕環誌工作以來,這項工作至今已開展了二十餘年,今年頤和園再次與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北京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及觀鳥會聯手,利用雨燕環誌的契機,普及北京雨燕的生態價值和保護知識。

雨燕環誌自6月1日淩晨2點啟動,專家和誌願者配合完成捕捉、測量、環誌和放飛4個步驟。

在環誌和體檢現場,雨燕環誌過程被分為捕捉、管理、環誌、采樣等6個工作組,專家們認真檢查雨燕佩戴的腳環記錄,為未佩戴腳環的雨燕配置新的腳環。誌願者們使用彈簧秤給雨燕稱體重,用遊標卡尺測喙長和頭喙長、跗蹠長,使用鋼板尺測體長、翅長、尾長,記錄員記錄相應的數據。過程中,誌願者們還不斷安撫雨燕,保證體檢的平穩進行。

6月1日,頤和園廓如亭,誌願者測量、記錄雨燕數據。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6月1日,頤和園廓如亭,誌願者測量、記錄雨燕數據。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專家還進行了采樣,採集雨燕的羽毛、血液、糞便以及身上的寄生蟲樣本等,還收集了雨燕反吐的食物團。

值得一提的是,16只「身強體壯」的雨燕在體檢後被佩戴上了衛星接收器,通過接收器將能更加精確地追蹤到雨燕的遷徙路徑和活動範圍,這些數據用以記錄雨燕的生存狀態,也為雨燕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6月1日,頤和園廓如亭,誌願者給雨燕佩戴上衛星接收器。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6月1日,頤和園廓如亭,誌願者給雨燕佩戴上衛星接收器。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廓如亭、景明樓等北京雨燕集中區域將加強巡邏

在廓如亭外圍,頤和園科普講師為遊客帶來了6組雨燕科普展板和北京雨燕模型,為遊客講解北京雨燕知識,發放鳥類科普折頁。頤和園科普講師張傳輝向遊客介紹道:「鳥類環誌是現行世界公認的,研究候鳥遷徙規律、生活習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正是通過鳥類的環誌與定位手段配合,北京雨燕的行蹤才得以被清晰地記錄下來。」

6月1日,頤和園廓如亭,誌願者放飛雨燕。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6月1日,頤和園廓如亭,誌願者放飛雨燕。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進入暑期,頤和園「少年科普路——廓如亭北京雨燕站」將持續在重大節假日啟動公益講解。頤和園宣教中心科普班班長舒乃光說:「雨燕在頤和園繁衍期間,我和班組同事將持續開展雨燕科普宣教活動,為市民遊客認識、瞭解北京雨燕,積極宣傳雨燕保護知識做好工作。」

「聽科普老師講解之後再觀察雨燕,更加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北京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這個‘永不落地的鳥’真是我們北京城的‘精靈’。」遊客何女士說。

6月1日,頤和園廓如亭,工作人員現場為遊客科普雨燕相關知識。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6月1日,頤和園廓如亭,工作人員現場為遊客科普雨燕相關知識。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園方介紹,作為北京雨燕的主要棲息地之一,頤和園持續加強北京雨燕生態保護,在廓如亭、景明樓等北京雨燕較為集中的區域加強人員巡邏,對廓如亭區域實施封閉管理,減少噪音干擾,為雨燕繁殖提供良好的環境,同時也呼籲社會各界關注雨燕的保護工作,積極採取措施保護北京地區的雨燕資源。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陳靜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