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歐盟須警惕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毒藥」
中國網評論員 樂水
在近日閉幕的七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產能過剩」再次成為美西方攻擊、抹黑中國的重要議題。美國財長耶倫在本次會議上再次拋出所謂「中國政府補貼」問題,並呼籲各國結成共同陣線來抵製中國的產業政策。而法國財長和意大利工業部長也跟風渲染中國產品對世界的「威脅」。美歐大肆炒作中國「產能過剩」,無非是想通過提高關稅來打擊中國新能源產業,為濫施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尋找藉口。
不過,此次G7會議上也不乏理性聲音。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就警告稱,對中國的貿易指控不應草率下結論,「貿易戰只有輸家」,歐盟也不應弱化自由和公平的全球貿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特別強調,歐盟不會盲目跟從美國的關稅政策。此前,德國總理朔爾茨也曾公開反對歐盟展開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並稱歐洲經濟不應依賴於貿易保護主義。
就在半個月前,美國政府剛剛宣佈對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等新能源產品加征高額關稅,其中,電動汽車關稅稅率從25%直接提升至100%。此舉被視為美國針對中國「新質生產力」的一次刻意打壓。雖然美國的貿易挑釁來勢洶洶,但實際卻是「雷聲大雨點小」,因為,美國並非中國新能源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以電動汽車為例,2023年,中國僅向美國出口電動汽車1.2萬輛,在出口總量中佔比不足1%。儘管實際效果不彰,但美國的關稅政策卻打響了西方國家針對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第一槍」。由此,美國可藉機「鼓動」歐洲國家加入圍堵中國新能源產業的陣線。
挑唆歐盟加入對華貿易戰,這才是美國的「如意算盤」。歐盟是中國新能源產品的進口大戶。2023年,歐盟從中國進口近50萬輛電動汽車,佔中國電動汽車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2018年至2022年,歐盟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組件金額翻了近兩番,達到200億歐元,佔其光伏進口總量的91%。如果歐盟效仿美國對華樹起貿易壁壘,不僅將對中國的新能源產品出口造成不利影響,也會嚴重拖累歐盟自身能源轉型進程。
在推動全球氣候治理方面,歐盟一直髮揮著表率作用。為了實現自身的能源轉型,近年來,歐盟設立了一系列減排目標:要在2030年將現有可再生能源份額提高一倍、到2040年應將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減少90%、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但相對於雄心勃勃的減排計劃,歐盟自身的新能源產能卻顯得不夠給力。在光伏方面,目前,歐洲公司僅佔全球太陽能多晶矽市場的11%,太陽能電池市場的1%,光伏組件市場的3%。因此,吸收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先進產能,是歐盟完成自身減排計劃的必由之路,也是中歐實現合作共贏的重要契機。
但是,歐洲的貿易保護主義雜音一直不絕於耳,針對中國企業的各種「雙反」調查也從未間斷。近年來,所謂對華「去風險」的論調又甚囂塵上,給中歐之間正常貿易平添不少羈絆。與此同時,美國則藉機鼓吹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對華高舉貿易大棒。美國此舉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果歐盟隨美國起舞,那麼勢必導致中歐兩敗俱傷,屆時,美國便坐收漁翁之利。
實際上,美國一邊企圖拉攏歐盟打壓中國新能源產業,一邊挖歐盟「牆腳」。2022年,美國不顧歐盟的強烈反對通過《通脹削減法案》,承諾為新能源企業提供3690億美元高額補貼,吸引大眾、寶馬、平治等歐洲企業紛紛到美國投資建廠,進一步加劇了歐洲產業的「空心化」趨勢。顯然,對華樹起貿易壁壘,並不能改變歐洲新能源產能不足的現狀,反而會讓美國趁機形成市場壟斷地位,對全球貿易公平構成威脅。
歐盟須警惕美國遞出的這杯貿易保護主義「毒藥」。在歷史上,保護主義從未獲得過成功,只會給世界經濟帶來更多風險。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貿易保護主義顯然是與歷史的發展趨勢背道而馳。中歐經濟高度互補,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排除政治因素的無謂干擾,深化互利合作才是確保中歐關係行穩致遠的康莊大道。
編審:蔣新宇 張豔玲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