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要休閑就得辭職」,董明珠說錯了什麼?

▲在訪談中,董明珠分享了自己對休閑生活方式的看法。圖/社交平台影片截圖▲在訪談中,董明珠分享了自己對休閑生活方式的看法。圖/社交平台影片截圖

打工人要休閑就只能辭職回家去?據報導,在近期的一次訪談中,董明珠一番話引發了熱議。

在訪談中,當被問及熱門劇集《我的阿勒泰》引發大眾對悠閑生活方式的渴望,其對員工提倡一種怎樣的觀念時,董明珠說:「你可以打辭職報告,可以回去休閑,沒有問題。 我覺得是自己的選擇。」這番話,隨即便在網上掀起了討論。

「辭職回去休閑」,董明珠這句話未免說得有些過了——打工人只是想休閑、放鬆,居然就要到辭職的地步?那法定節假日、帶薪休假等勞動權利還有什麼意義呢?這種把工作和休閑對立起來的姿態,顯然不合適。

當然,採訪是一個特殊語言空間,在對話時口不擇言也很常見。人們即便不去摳字眼,但也能從董明珠這番話裡感到一種對「休閑價值」的否定。

董明珠大概認為休閑生活沒有太大意義,並在訪談中以自己為例,提到自己三十多年來未曾真正休息過,她認為這是一種個人的幸福選擇。

每個人選擇不同,自己的選擇對別人是不是合適本身很難說,哪怕是「己所欲」,最好也「勿施於人」。從這也能看出,董明珠和打工人的認知代差非常明顯。

事實上,時至今日,國內外已經有很多研究在討論閑暇經濟學,而人們對休閑的重視,本身也是社會經濟發展而水到渠成的必然結果。

從經濟角度看,物質豐裕之後人們的消費行為拓展,必然會轉向更加豐富多元的休閑消費。從社會心理來說,這也是人們在重新發現「人」的意義,在休閑中找回對生活的主動,去探索世界的豐富和獲取心靈的平靜。

在更加宏觀的視角,休閑的意義也不只是作用於個人的。比如,我國服務業的爆發性增長,就與休閑消費高度相關——運輸、住宿、餐飲、文化體育娛樂、互聯網服務等,其主要的依託就是人們的休閑消費。

而社會之所以形成這樣的觀察視角,本質上也是對休閑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進行重估。如果沒有人們自發對休閑的嚮往,這些恐怕都無從談起了。

所以,董明珠的這一番言論在互聯網上引發的反彈,不只是個人選擇問題,也不只是「有沒有人情味」這麼一個道德化辯論,而是對休閑的這種成見,已經和當前整個社會語境不匹配了——無論是在人們的觀念里,抑或是整體的經濟形態中,休閑都不再處於可有可無的地位了。

其實,從最近一段時間的新聞熱點看,輿論對於勞動權利、人文關懷之類的話題可謂十分敏感。前有百度前副總裁璩靜的「霸總之詞」,後有「王媽」共情打工人的人設崩塌,這些現象的背後都有著一種共同的心理——人們希望職場生態能夠和社會整體的認知水平和經濟結構相匹配,也能夠更加重視每個人的勞動福利。

希望企業能夠讀懂打工人的心聲,真正和勞動者共情,就像打工人的休閑願望里飽含對美好生活的想像與渴望不該被漠視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