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質」造力領跑新賽道

    從佈局國內首個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到助力科創企業「從0到100」的大零號灣;從可以生剝鵪鶉蛋的手術機器人,到國內首台質子治療裝置;從建造首個國產大型郵輪,到丈量「世界之巔」的高精度時空信息產業……日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參加「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時,感受到上海向「新」而行的信心和決心。

    來自上海市科委的數據顯示,2023年,上海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1.6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佔全市GDP的24.8%。

    推動上海從「建框架」向「強功能」躍升的背後,是源源不斷的「質」造力和加速蓄勢的新動能。

青年驅動,未來產業跑出「加速度」

    毗鄰黃浦江,上海中心城區坐落著我國首個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模速空間。成立不到一年時間,這裏已吸引近70家大模型相關企業入駐,其中40歲以下員工數量佔比達70%。「上下樓就是上下遊」是模速空間的真實寫照。上海大模型生態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海慈表示,「這裏不僅彙聚了整條產業鏈的上下遊企業,還提供一系列要素保障服務,為科創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生態。」

    人工智能是上海重點發展的先導產業。如果說大模型是領跑通用人工智能的快車,那算力則是其核心引擎。走進模速空間社區,一樓牆上的屏幕實時顯示著算力供應商的算力池資源分配和運行情況。自模速空間揭牌以來,首批算力調度、開放數據、評測服務、金融服務、綜合服務等功能平台已進駐並開展服務;同時,面向消費、文娛、金融等垂直應用領域,以最高優先級政策支持,推動各類垂直場景小模型「正選首戰」。

    陳海慈說,模速空間算力調度平台已聯合9家算力供應商開展「上海智能算力加速計劃」,建立全市算力協調對接和使用分配機制,共同保障大模型企業算力「可用、夠用、好用」。不僅如此,模速空間還與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等知名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連點成面,形成一個人工智能產研生態圈,賦能企業發展。

    「算力的支持直接決定了模型訓練的成本和效率,這對於一家初創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北京銜遠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架構師丁成說。銜遠科技是一家專注營銷垂類大模型的初創公司,也是首批入駐上海模速空間的企業,如今已擁有一支80多人的團隊,團隊成員平均年齡27歲。

    「年青人就要處在一個發展型賽道和空間,對公司來講也一樣。這裏不僅有政策補貼,還打通了上中下遊生態鏈,既有他們需要的算力、數據,又有落地的房租減免等政策。」90後丁成多年前曾在上海工作,對上海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印象深刻。輾轉到其他城市發展幾年後,他又被上海的「模力」吸引,重返上海。陳海慈發現,隨著大模型科創企業的不斷湧現,企業逐漸呈現「小型化、年輕化、去帽子化」的現象。

    「新興產業的背後其實是新科技的驅動,是改變遊戲規則的顛覆性技術。年青人的優勢在於他們不受條條框框的限制,且更具想像力,能放開手腳盡情發揮,應該給年青人更多機會和空間。」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蘇楠認為,科創企業的成長離不開像模速空間這樣專業的孵化平台,更離不開寬容、蓬勃的科創生態。陳海慈表示,隨著科創濃度不斷提升,模速空間里也發生了一些微妙的「化學變化」,大模型公司逐漸衍生出各類垂直場景的小模型,這也讓他看到了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可能性。

創新策源,助力科創企業「從0到100」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煒介紹,上海平均每天就會「誕生」370家科技企業。位於上海市閔行區的大零號灣是一片孕育科創企業的熱土。「創業0起步、高校0距離」,大零號灣因此得名。作為上海目前唯一以「創新策源」為定位的功能區,在這裏,眾多科創企業實現「從0到1、再到10,最後成為100」的成長。

    專注研製新一代協作機器人的節卡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節卡公司」),是一家在大零號灣起步並逐漸發展壯大的高新技術企業。該公司創立於2014年,10年來已從一個小小的研發中心,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這裏,多款機器人各有絕活兒,有的能準確「重現」人類用毛筆書寫的字跡,有的會咖啡拉花,有的可以為新能源車自動充電。

    該公司產品線總經理劉博峰介紹,公司自主研發設計了編碼器、控制系統等機器人核心零部件,90%以上零部件實現自研自產。劉博峰是一名90後,碩士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於2017年加入公司,負責研發類工作。他告訴記者,公司研發團隊非常年輕,員工平均年齡不到30歲,00後就有十幾位。「因為我們需要創新,年青人能把新的思維帶到我們的事業中去。」節卡公司副總裁常莉補充說。

    目前,公司的生產基地在江蘇常州,在全國和世界多地佈局了業務中心,但研發中心始終在大零號灣。常莉說:「因為在這裏,我們可以與高校合作,能招聘到合適的科研人才,產業上下遊環境和優惠政策都讓我們在這10年的高速發展期里獲得了很多助力。」大零號灣內有包括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兩所「雙一流」院校在內的多所高校,聚集近10萬名在校師生、超13萬名科技人才,是上海「校區、園區、城區」三區聯動的實踐地。

    地理位置是大零號灣的顯著優勢。用上海市閔行區科委副主任徐暉的話說,「很多交大老師下台後騎車就能過來」,真正實現「校內搞科研、校外搞科創」。徐暉說,大零號灣能根據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為其匹配各類資源,小到孵化器、加速器,大到科創園區、研發用地、工業用地,以及創投基金、產業基金、私募基金,「企業在初創期、成長期、壯大期都能找到其所需的要素」。大零號灣區域已累計彙聚4000餘家硬科技企業,其中包括660家高新技術企業、137家估值億元以上企業、43家估值超10億元企業、10家上市企業。

產學研用融合,中國「質」造力領跑新賽道

    5月24日,記者在瑞金醫院創新中心展示區看到,一台手術機器人在一名醫生的「指揮」下,探出幾條小蛇般的機械臂,在巴掌大的不鏽鋼托盤上,給一顆生鵪鶉蛋剝殼,還能不破壞蛋膜。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術銳創始人徐凱介紹,利用這台手術機器人,僅需在患者腹腔壁上開一個不到3釐米的皮膚切口,便可完成各種複雜的手術操作。該款機器人在婦科、普外科、胸外科等領域已參與完成上百例科研臨床手術。

    在上海,東有張江藥穀、西有嘉定械穀。瑞金創新中心就坐落在上海械穀創新醫療器械產業園,瑞金醫院副院長趙任表示,瑞金創新中心以瑞金醫院強大的臨床科研實力為基礎,吸引了包括術銳機器人聯合培訓中心、醫學芯片研究所等在內的七大研究所和聯合實驗室入駐,這些研究所正是醫學和產業結合、融合的代表。

    他說,術銳手術機器人公司在研發過程中,根據瑞金醫院外科醫生的意見進行了諸多修改和調整,例如將原本機器人使用的直刀片改為彎刀片,使得手術視野更廣泛、手術操作更便捷。創始人也逐漸認識到只有和醫院更加緊密結合的產品才可能更實用,最終選擇械穀當做轉化地。作為嘉定區和瑞金醫院共同打造的一個產醫融合創新平台,創新中心希望快速孵化出一些優秀項目進入臨床,最終實現產業化,並造福老百姓。

    在上海,這類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案例比比皆是。這些也是讓蘇楠最印象深刻的地方。「我曾經做過用戶創新方面的研究,而上海的科技成果中,用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她舉例說,上海很多上下遊企業之間,不只是單純的製造商和用戶之間的合作關係,而是將整個流程前置,很多新產品,甚至「首台」「首個」都是用戶和製造商一起研發出來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表示,當前醫學領域還存在大量「未被滿足的需要」,作為這些需求最前線的感知人群,醫生和護士應當成為醫學產業創新的源頭。「醫生在臨床一線能感知到最迫切的醫療需求,由醫生發起的創新鏈就會真正滿足這些未被滿足的需要」。

    「換句話講,我們的醫療技術真正要湧現的一些‘從0到1’的創新,應該發生在醫院和醫生中,而‘從1到100’的規模化應該在創新主體及創新企業中發生。」他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一迪 魏其濛 邱晨輝 魏婉 見習記者 席聰聰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6月05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