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王晨陽:中國的非遺保護實踐如何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中新社北京6月7日電 題:中國的非遺保護實踐如何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專訪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黨委書記王晨陽

中新社記者 應妮

每年6月的第二個週六是中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國於2004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積極探索實踐,建立並完善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制度,開創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國情的保護措施,形成了非遺保護的中國實踐與中國經驗。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黨委書記王晨陽日前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講述中國的非遺保護實踐如何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總結中國非遺保護20年來的成就以及中國成功的實踐經驗?

王晨陽:概括來說,這20年來取得的成就包括非遺保護法律法規制度更加健全、傳承工作持續深化、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能力明顯提高,以及非遺保護的社會氛圍日漸濃厚。中國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和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體系,這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制度,也是中國的獨創。

孩子們觀看非遺《變臉》表演。穀昌旺 攝孩子們觀看非遺《變臉》表演。穀昌旺 攝

代表性傳承人制度深刻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非遺保護理念。《公約》中沒有「代表性傳承人」的概念,中國建立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體系,激發了廣大傳承群體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列入代表性傳承人必須符合幾個基本條件:首先得有明確的傳承譜系,是有傳承根脈的;其次是有技藝;第三是必須能傳承,有傳承。所以代表性傳承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是特別強的。代表性傳承人制度還體現著平等性。代表性傳承人不論是什麼職業、什麼身份,大家都傳承著中華文脈中某一部分的文化內容,站在整個文明的角度上,大家都是平等的。這有效激發了最大範圍的傳承群體,尤其是普通勞動者的熱情,這樣的熱情帶動了全社會對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群體的廣泛認可,形成了良性互動。

端午節將至,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道州龍船習俗)代表性傳承人陳兵壽趕製龍船頭。楊華峰 攝

端午節將至,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道州龍船習俗)代表性傳承人陳兵壽趕製龍船頭。楊華峰 攝

中國有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有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領導,有專門的機制和機構,劃撥專項經費,這些支持都是別國不具備的。《公約》中許多重要理念我們結合中國國情做出進一步闡發,例如《公約》強調社區、群體及個人,我們強調「以人民為中心」「人民的非遺 人民共享」。《公約》指出非遺是「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我們提出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看待非遺,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升非遺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能力,這體現了中華文明的不斷髮展,也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非遺領域的具體體現。

中新社記者:如何理解非遺保護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之間的關係?

王晨陽: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公約》,2004年8月,中國成為第6個批準該《公約》的國家。作為締約國,中國認真履行《公約》義務,積極參與《公約》框架下的各項工作,深度參與《公約》操作指南的製定和修訂,曾三次擔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委員國,已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中方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主辦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還在北京設立了教科文組織支持的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為亞太地區成員國提供非遺保護培訓服務,為全球非遺能力建設戰略作出積極貢獻。

《公約》的重要性不僅在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在於促進其傳承和發展,並確保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能夠與當代社會相融合。《公約》的精神是互相尊重、增進瞭解、彼此欣賞,各個國家列入人類非遺名錄、名冊的項目都是文化多樣性的代表,倡導以平等交流的精神來進行對話:我把我的故事講給你聽,也希望傾聽到你的故事。通過非遺項目的交流,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共鳴不斷生發,促進了文明的交流互鑒。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很多非遺項目是以普通民眾為代表的,比如今年春節期間去英國的廣東普寧英歌舞表演隊,團員都是當地普通人,有教師、工人、文化館員等,所以這種形式展示的就是中國當地民眾鮮活的、熱氣騰騰的生活,體現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的精氣神。

市民及遊客在香港尖沙咀欣賞傳統正宗廣東普寧泥溝英歌舞表演。李誌華 攝市民及遊客在香港尖沙咀欣賞傳統正宗廣東普寧泥溝英歌舞表演。李誌華 攝

中新社記者:非遺保護的中國實踐與經驗,如何為國際社會提供中國智慧?

王晨陽:我就說非遺助力脫貧攻堅這一案例吧。

中國的許多貧困地區有著具有當地特色、形式保存完好、具有重大價值的非遺項目。通過保護傳承使這些孕育在基層、紮根於民眾的非遺項目帶動當地增收致富,在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增強民眾文化自信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比如圖什業圖刺繡是蒙古族刺繡的一種,特色鮮明,細膩質樸。在政府支持下,圖什業圖刺繡得到了有效保護和發展。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產業專項推進組組長、蒙古族刺繡協會會長白晶瑩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的榮譽稱號。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還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小「繡娘」跟著奶奶學習蒙古族刺繡技藝。張瑋 攝小「繡娘」跟著奶奶學習蒙古族刺繡技藝。張瑋 攝

近年來,我們持續推動非遺工坊相關工作,依託非遺代表性項目或傳統手工藝,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帶動當地人群就地就近就業。目前全國非遺工坊已達到6700多家,其中2100餘家位於脫貧地區,覆蓋102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非遺工坊已經成為各地黨委、政府依託非遺資源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抓手之一。2022年「非遺工坊典型案例」涉及紡染織繡、食品製作、雕刻塑造等非遺項目,覆蓋了44個脫貧縣、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體現了各地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經驗成效。

在非遺助力精準扶貧方面,當地的傳承群體作出了實實在在的成績,湧現出一大批經典案例和感人的故事,為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所提出的減貧目標貢獻了智慧和力量。這些中國實踐、中國經驗在發展中國家中具有極強的示範作用,也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許多國家的廣泛關注。

保護非遺符合人類的普遍利益。要堅持紮實做好非遺系統性保護,講好中國故事,積極作為,為保護人類共同遺產作出中國貢獻。(完)

受訪者簡介:

王晨陽,1989年至2013年在文化部外聯局工作,曆任辦公室主任、文化中心處處長,副巡視員;2013年至2015年在北京市東城區掛職任副區長;2015年10月起在原文化部、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工作,曆任副司長、一級巡視員、司長。2024年3月,任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黨委書記。

【編輯:李潤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