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背簍菜市」背後,18個防空洞的80年

抗戰時期,侵華日軍對重慶實行無差別轟炸,人們向堅硬的防空洞尋求庇護,待轟炸過去,於廢墟上重建家園。也是在防空洞里,重慶人詮釋了什麼叫「愈炸愈強」,從山壁崖間防空洞中製造的兵器,被源源不斷送上抗日戰場。

經歷了戰火硝煙,如今,城市中的防空洞有了很多可能:它們,可以是火鍋店,可以是書店,甚至可以是菜市場。

最近在重慶人氣頗高的防空洞背簍菜市,就位於泥地地附近的防空洞群之中。資料顯示,這些防空洞中的5個,便建於抗戰時期。

烽煙散去,昔日為躲避戰火抵抗外敵而建的防空洞,如今成為每週六不少市民前往趕場的打卡點。他們從這裏帶走的瓜果蔬菜,會在黃昏時分,成為一家人團聚時餐桌上的一餐一飯。

防空洞里的集市。防空洞里的集市。

抗戰時期

這裏已有5個防空洞

按照資料記載,位於泥地地的這10多個防空洞其中的5個是抗戰時期留下來的。那時,防空洞是人們躲避轟炸的避風港。據文史專家統計,抗戰結束時重慶城市人口100萬人左右,而防空洞能夠容納60萬人。

抗戰時期重慶市民躲進防空洞避難。    資料圖抗戰時期重慶市民躲進防空洞避難。    資料圖

有一些防空洞還有別名,叫「抗戰生產洞」。為保存實力,不少兵工廠搬遷到岩洞里進行生產。

以抗戰時期國內最大兵工廠兵工署二十一廠為例,資料記載,日軍轟炸時,時任廠長李承干與工人們進入防空洞躲避。轟炸結束,空襲警報尚未完全解除,他們便奮不顧身地去救人、滅火、搶救機器設備。郭沫若應邀為二十一兵工廠作詞寫廠歌,歌詞中寫道:「戰以止戰,兵以弭兵,正義的劍是為保衛和平。創造犀利的武器,爭取國防的安寧……」

當年,位於泥地地的這5個防空洞是否也承擔了這樣的功能?記者沒有查到相關資料,但當年郭沫若作詞的這首歌曲被傳唱至今,如今已成為長安汽車的廠歌。

「三線建設」時期

數百工人擴建12個洞

為何抗戰時期的5個防空洞到現在成了18個?長安汽車集團提供的一本老資料,回答了這個問題。

長安汽車辦公室主任江愛群說,根據廠史記載,位於泥地地的這一個防空洞群落,除5個抗戰時期留下的洞外,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前期,工廠出動了500多名工人,在這5個防空洞的基礎上擴建了12個洞,前後耗時5年多。

「三線建設」時期,挖掘和開鑿的人防工程。   資料圖片翻拍「三線建設」時期,挖掘和開鑿的人防工程。   資料圖片翻拍

江愛群介紹,和同時代重慶修建的其他防空洞一樣,這些防空洞是響應「三線建設」號召修建的,原打算修建好後將生產線搬入洞內,當時,是工人們靠自己的努力建成了這個貫穿泥地地到九街的防空洞群。

此後,廠里開啟了生產汽車的第一次創業。如今,距離當年擴建防空洞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這些防空洞在「重見天日」後也被重新打造成了背簍菜市,還有火鍋店等業態。

地道商業管理有限公司項目執行人左先生介紹,在接手項目之前,這些洞曾被當做倉庫使用,如存酒、作為培植菌菇的場所等。

防空洞群打造前的樣子。  受訪者供圖防空洞群打造前的樣子。  受訪者供圖

左先生介紹,他們接手項目後進行摸底調查,發現這個防空洞群有防空洞18個,其中包含2個從泥地地貫穿到九街的防空洞,也有相對較小的連接大洞的「半截洞」。

週六清晨

背簍菜市洞里開賣

6月1日清晨6點半,渝北石船鎮上的一些農戶開始挑起扁擔、背上背簍,坐上軌道4號線準備進城了,40多公裡外的泥地地站是他們中一部分人的目的地。同一時刻,已有一些早起的市民來到防空洞背簍菜市,想買當天最新鮮的蔬菜。

背簍菜市賣的是一些來自農村的新鮮農產品。背簍菜市賣的是一些來自農村的新鮮農產品。

在集市現場,市民翹首以待。臨近上午8點,工作人員拿出喇叭,喊著請市民為農戶們讓讓路:從4號線轉10號線,農戶們終於抵達目的地,為了盡快把淩晨採摘的最新鮮的蔬菜賣出去,怕沒有好位置,有農戶開始一路小跑。

其實他們的擔心有些多餘:防空洞背簍菜市一百多米長,6米寬,足以容納這些賣菜的農戶,而且買菜的市民多,農戶帶來的菜根本不愁賣。

老人挑著新鮮蔬菜到來背簍菜市。老人挑著新鮮蔬菜到來背簍菜市。

70歲的樊登全大爺當天零點過就起床,下田掰了100多斤苞穀,清晨8點左右來到背簍菜市,9點左右苞穀就賣完了。他和鄰居相約一起坐軌道交通回家「補瞌睡」。他說:「這麼多苞穀在我們石船鎮的集市上,可能一天都賣不完,但這裏一個小時就賣完了。」記者問他,跑那麼遠值不值,老人嗬嗬一笑,豎起了大拇指,太值了,辛苦一天就有500多塊錢的收入。他說,下週再來,依舊賣苞穀。

此前沒有固定賣菜的地方,樊登全吃過一些虧。城里管得嚴,賣菜如果不在石船鎮就近賣,就只能到處「打遊擊」,過去沒有軌道交通,賣菜只能坐公交車,時間很緊,身體也很疲憊。

和樊登全一起趕到現場的,還有70歲的劉爺爺,他淩晨三點多就起床,摘下了最新鮮的絲瓜和豇豆,在這裏不到9點,東西也售賣一空,他也準備返程。

很多市民喜歡到這裏買新鮮菜。很多市民喜歡到這裏買新鮮菜。

很多家住附近的市民已經不是第一次來「趕場」,還有人從石坪橋換乘三次趕來買菜。70歲的張孃孃就是其中之一,她差不多上午8點左右就來了,她說這裏的菜「夠新鮮」。

由於臨近端午節,還有農戶帶來了新鮮的艾葉,這東西和新鮮的蔬菜一樣大受歡迎,不少前來趕場的市民都買了一兩把艾葉回家。

背簍菜市每週六上午開市。背簍菜市每週六上午開市。

80年風雲

記錄戰火烽煙也承載人間煙火

幾十年過去,這些已經建成半個多世紀的防空洞,穿越烽煙時代,來到充滿現代氣息的21世紀,一個月前,這裏被打造成充滿人間煙火氣的背簍菜市。如何便民助農,方便來自鄉鎮的農戶把菜賣出去,包括石船鎮、龍塔街道以及項目方等在內的多個單位和部門進行了深入探索,最終選擇這18個防空洞中的一個進行打造。

從防空洞到背簍菜市,背後是很多人默默努力的付出。和農戶一起到現場的,還有石船鎮上的工作人員張先生。6月1日,背簍菜市迎來了第三次開市,按照自願原則,農戶們有人在沿途下車就近售賣,也有近30戶農戶選擇來到背簍菜市。此前兩次鎮上都有工作人員為找不到路的農戶指路,他說,前往賣菜的農戶多是老人,他們怕老人們找不到目的地,他們也想看看,市場是否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要和相關方面再協調協調。

很多市民趕到背簍菜市買菜。很多市民趕到背簍菜市買菜。

渝北區龍塔街道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出示了一個微信「協調群」的記錄。在群裡,來自石船鎮和龍塔街道、以及背簍菜市項目的工作人員討論著買菜市民和農戶的需求。這些討論涉及很具體事項,需要各方注意。比如提醒現場工作人員多帶零錢,因為來市場的農戶多是老年人,擔心有人不會用手機支付,到時候方便換錢。該負責人介紹,對背簍菜市會有持續升級和改造。

龍塔街道有關負責人表示,之所以選址防空洞打造背簍菜市,除了冬暖夏涼,方便農戶和周邊居民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離小區較遠,可以儘可能規避噪音汙染。

左先生表示,在背簍菜市進場前,他們在防空洞萊恩裝了照明系統,將泥沙地平整成了水泥地,在現場增加了新風機,目前正在加裝吊扇,現場用水設施也在加裝中。經過前期三次開市,洞內設施在逐漸完善。這一切對菜農都是免費的,攤位費和清潔費都不收,在農戶撤場後,還會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清理菜葉以及其他垃圾。

工作人員在微信群裡商量工作。工作人員在微信群裡商量工作。

「我們的初衷是助農,那就要把這些小事落到實處。」左先生說,在開市之初,他們擔心人流量不夠,還想出了「兜底」的辦法,印刷了一萬多元的代金券免費發放,領到的顧客到現場可以和農戶等價交易,農戶再找現場工作人員將代金券換成現金,算是拉拉人氣。不過背簍菜市第二次和第三次開市,眾多市民的熱情打消了大家的顧慮。

於是,重慶這座立體多維的城市又多了經典一幕:地下是載著乘客快速駛過的地鐵;坡頂是住滿居民的樓房;山體中間的防空洞內,從四面八方前來趕場的市民和坐軌道來賣菜的農戶,週六的清晨在這裏笑臉相逢……

此前爆火的地鐵「背簍專線」展現出了一個城市的溫度,現代化的地鐵裝得下公文包,也一定容得下菜背簍。

一座城市的防空洞,烽煙四起時能護佑一方百姓,和平年代中也承載人間煙火。

上遊新聞記者 鄒渝/文  影片編輯 何闖 冉文/圖、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