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的「節味兒」是什麼

    記憶里,端午節是一個掛菖蒲、吃粽子、系五綵線的節日。童年時,每次臨近農曆五月,身邊的小朋友們便人人戴上「端午線」。天氣炎熱,大家都身著短袖或背心,露出嫩藕一樣的胳膊,腕子最細處,系一根揉撚成股的五色絲線,顏色鮮豔,非常可愛。五彩繩的顏色雖然相差不大,每家的編織方法卻各不相同,講究的還會在繩子上串聯一些裝飾物,誰的「端午線」上要是有可愛的小鈴鐺或是花一樣的彩結,往往是小夥伴們圍觀、羨慕的對象。

    童年時佩戴「端午線」只覺有趣、好看,長大後才知道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漢代:五色的絲線代表著五行,傳說中端午這天陽氣盛極,佩戴上這五彩縷,便可以驅疫闢邪、長命吉祥。而端午後的第一個雨天又要記得將五綵線剪下,讓其隨流水將百病帶走。盈盈一根絲線,承載了如此厚重的情感,我們將希冀化作一種可佩戴的「習俗」,這何嚐不是一種時尚?我們承襲一份從千百年前流傳而來的祝福,這何嚐不是一種浪漫?

    中國人的節日,當然離不開吃。北方人向來吃「白粽」,以「糯米+大棗」的搭配為主流,偶爾或有小米或豆沙粽,但對我來說都好像是「蘸糖吃的米飯」,雖軟糯香甜,卻也單調噎人。直到我第一次在南方吃到肉粽,簡直「打開新世界的大門」:粽子裡竟然可以放五花肉、板栗、鹹蛋黃!自此,我便成為了堅定的「鹹粽黨」。

    因為「饞」,端午的傳統在我手中傳承。在國外讀書時因為想吃肉粽,便會「不辭勞苦」地從中國超市購買干粽葉與糯米、醃五花肉,跟著影片笨手笨腳學粽子包法與捆法。守著鍋,熬一夜,只為能吃上一口肉粽。好在成品足夠好吃——連南方室友都誇讚是她吃過最美味的肉粽。也足夠「出量」——從雪藏室拿出,蓋上用水打濕的廚房紙,微波爐加熱5分鐘,可以成為我們很長一段時間的「口糧」。其實肉粽好吃,並不在複雜的配料和調味,而在一份煮粽子的耐性:鐵鍋放冷水,粽子細細密密地摞好,用重物壓實,大火燒開,小火慢煮3至5小時。時間到了,可千萬不要馬上出鍋,而要讓粽子在鍋內自然「降溫」,使五花肉、糯米、箬葉的香氣相互浸潤。這樣煮出的肉粽,肥肉香氣融化進糯米中,瘦肉軟香不柴,糯米晶瑩潤澤,承載著煮粽人的一片誠心與耐性,如何能不美味!

    對端午的紀念,自然也繞不開屈原的名字。對外國人來說,這份中國人的傳統應該會很迷人——我們對一位詩人的尊崇,竟然達到了如斯地步。包粽子告慰其滾滾江水下的英魂、賽龍舟為其驅趕魚蝦侵擾、江邊吟誦詩句以示紀念……屈原,已經演變成一個文化符號、一種情感寄託、一種精神圖騰,也凝聚著民族不朽的家國情懷。我們紀念屈原是紀念他「投身家國,憂國憂民」的愛國之情、紀念他「向天發問,矢誌不渝」的探索精神、紀念他「激濁揚清,九死未悔」的道德堅守。節日的意義因其而厚重,端午也因此多一份「文人氣」。我們隨之探索個人精神世界的構築、文化血脈的綿延。品味端午的同時,每個人也會在歷史的長河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坐標,並以此為錨點,與過去共振,向未來出發。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傳統節日不斷產生新的理解與體悟,也隨之萌生新的感情。春節辭舊迎新,我會在家中貼滿有美好寓意的「桃符」「春聯」,寄託新年的期許;中秋閤家團圓,我會融合應季的食材、設計複雜的家宴菜單,享受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端午節的專屬主題是什麼呢?我想,正是最近幾年大家常說的「安康」。近幾年,我們家也更加註重在端午前後懸草熏艾、佩戴香囊,利用天然植物的香氣驅病、防蚊,也在不斷髮掘其他有益於「保健」的傳統習俗,曬「端陽」、沐「陽水」,討一個「百病消散」的吉祥寓意。在炎炎夏日正式來臨之前,我也會提醒自己調理身體,注意健康。端午節對我來說既多了許多新意,又多了幾分「古意」。它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假日」,而是融入我們的真實生活中,成為一個儀式構築的「節日」。

    當我們靜下心來回溯節日的本源,對它的認同感不斷增強,「節味兒」才真正在我們心中蔓延。每一次過節都是一次文化自省的過程,讓我們在節日專屬的儀式感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美學,找到文化傳承的脈搏。

於歡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6月12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