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自內心想為別人做些什麼

北京市陳經綸中學高中部郎平一班誌願服務項目獲評2023年北京市中學生誌願服務示範項目。

北京市陳經綸中學高中部郎平一班誌願者在李大釗故居拍攝「雲遊北京名人故居」系列影片。
「一個易拉罐不倒翁就這樣做好了,同學們,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也要做個‘不倒翁’哦。」今年1月,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育才小學(以下簡稱「育才小學」)4年級的同學們,上了一堂雲端趣味科普課。
在這節課上,實驗所需的材料是學生身邊隨處可見的物品,講解的知識是與生活息息相關卻極易被忽視的問題……乍一看,這似乎和其他科普影片別無二致,但仔細琢磨,不少學習經驗與人生哲理竟也蘊藏其中。
更令人意外的是,這些細節精良的影片並非由專業人士錄製,而是出自一群高一學生之手。
2023年年初,北京市陳經綸中學郎平一班班主任南韓鳳和班級愛心社社長李紀凡共同發起了這項名為「文化科技傳播誌願行」的活動。
一開始,他們只是想發動班內42名同學,以影片的形式向身邊同齡人傳遞更有價值的信息。但隨著誌願活動的深入開展,這項活動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從城市到鄉村,從西岸山區到南疆盆地,如今,郎平一班創作的影片已「輻射」超5萬名中小學學生。
在激勵中,互相成就
前段時間,郎平一班的同學們剛完成了「雲遊名人故居」項目的拍攝工作。
「新的誌願項目屬於‘文化科技傳播誌願行’活動的衍生品。」南韓鳳介紹,得益於早前在科普活動中積攢的經驗,目前班級已經構建起較為系統的誌願服務流程體系。
以李紀凡負責的「雲遊老舍故居」為例,一個6分鐘左右的影片就能涵蓋所需講解的全部內容。「而且,不論是這條影片的主題策劃,還是腳本撰寫,或是後期拍攝和剪輯成片,都由班內同學自主完成。」南韓鳳感慨,最多一週的時間,自己便能收到同學交付的成品。
不過,這是磨合後的結果。要知道,在誌願項目成立初期,為了一個實驗反復拍攝數十次都是常有的事。
「科普實驗的不可控因素太多,風力大小或是室內外環境都可能影響實驗結果,孩子們有時做到材料耗盡都不見成功,就不想再錄製下去了。」南韓鳳能理解學生,對於他們而言,才步入高中,還不能真正理解誌願服務的深遠意義。
彼時,南韓鳳也在思考,如何幫助學生從「願意做誌願」走向「樂於做誌願」呢?
在育才小學的一封封「回信」中,南韓鳳找到了答案,「誌願服務並不是單方的付出,只有讓授受雙方都有獲得感,活動才有意義與價值。」
確實如此,郎平一班同學的行動轉變也證明了這一點。
「在雲端科普課結束後不久,班上的學生就收到了育才小學發回的模仿影片和手寫的感悟分享。」南韓鳳回憶,影片中10歲左右的孩子不僅成功「複刻」了科普實驗,而且對其中反映的哲理也有自己的理解。
「同學們沒想到自己的影片能有這般感召力,他們在誌願服務中收穫了成就感,現在大家是越干越起勁兒,新點子不斷。」就這樣,在一來一往的交流學習中,「授者」提升了學習與協調管理能力,而「受者」一方也得以拓寬視野。
採訪中,南韓鳳調侃,以前寒暑假,在家玩的學生居多,現在孩子們在誌願服務中「嚐到了甜頭」,開始自發回到校園錄製新的作品,「我非常支持,他們只需要給我打一個電話,告知時間和主題即可。」
42人,朝向1個目標
此前,李紀凡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的想法能變成班級共同的目標。
「通過誌願服務的方式,將北京優質的教育資源分享出去,這是我個人的誌願初心。」李紀凡今年16歲,儘管還是一名高中生,但他已經有10年的誌願服務經歷。
南韓鳳正是看中了他的「資歷」。「當時班級誌願服務正處於瓶頸期,進社區發宣傳材料,到養老院做衛生等活動學生們都參與過,但由於不成系統,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基於多年教學經驗,南韓鳳知曉「榜首」的作用,她找到了李紀凡,希望他能夠帶領班上同學一起做誌願服務。
「提及做誌願服務,同學們都非常配合,但是我們要做什麼誌願活動呢?」為此,南韓鳳和李紀凡在班上發起了「意願徵集」活動,同時也鼓勵家長共同參與,集思廣益。
「後來我們經過了幾輪的論證,從現有資源、地理位置以及適用性等角度考慮,最終敲定要做教程式的線上科普課。」這與李紀凡「分享優質教育資源」的想法不謀而合,由此,郎平一班「文化科技傳播誌願行」活動的雛形便誕生了。
活動主題確定後,李紀凡又琢磨起團隊設置。他嘗試將班內同學分成10個小組,各個小組又分設導演、剪輯與主持人員,「事實證明,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效率,還能確保成品質量。」李紀凡說。
如今,郎平一班的誌願團隊仍在沿用這一分工模式。「為了交付一個完美的作品,大家能做到各司其職,責任意識和奉獻意識都得以提升,班級凝聚力也在愈變愈強。」南韓鳳說。
最近,郎平一班的孩子們又有了新的計劃。這一次,他們想錄製中英雙語版課程,幫助更多的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在南韓鳳眼中,這群學生從不會計較得失,都是發自內心想為別人做些什麼。
「我們班很少有矛盾和衝突,學生心中有了共同的目標後,在小事上往往會更加豁達。」回想著班級管理的點滴,南韓鳳笑著說,「偶爾有些摩擦,還沒傳到我這兒,他們自己私下就解決好了。」
「這是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雙向奔赴」
出於管理需要,大多數中學在寒暑假期間並不對學生開放校園。
但陳經綸中學不同,為了支持郎平一班學生更好地開展誌願活動,學校特意設置了「假期通行條」,方便學生在校園內「暢行無阻」。
當然,學校為他們提供的幫助可不止於此。陶呈萱印象最深的一次拍攝經歷是在寒假,當天氣溫低至零下,戶外還刮著大風,身為團隊主持人的她,需要到操場完成「水火箭」影片的錄製任務。
「當時我的手凍得幾乎沒了知覺,原本不到1小時的科學實驗,最後做了將近一個下午才勉強成功。」正感挫敗之時,陶呈萱和同伴「偶遇」到了學校團委書記王非凡。
「老師可能察覺到了我們低落的情緒,一直在鼓勵大家,像朋友一樣跟我們分享他對誌願服務意義的理解。」王非凡懇切的目光讓陶呈萱難忘,「後來才知道,其實當時王老師一直在默默關注著我們,大家覺得特別溫暖,感覺自己所做的事情被學校放在了心上。」
在北京市陳經綸中學,誌願服務活動不是只在郎平一班內開展。
早在2011年12月,陳經綸中學就已成立了誌願者聯合會。「我們的初衷是搭建平台,讓學生參與到學校日常管理事務中,做學校的主人。」王非凡提到,目前誌願者聯合會已基本交由學生負責,「從統籌校內各類誌願服務活動,到協調對接社區、街道,安排校外誌願服務活動,各項工作事宜都有專門的學生管理。」
「像近期陸續開展的社區夏季音樂節、銀杏文化節、主題攝影展等,這些都是誌願者聯合會同學們的創意,學校也鼓勵同學們放手去做。」王非凡表示,在學生的組織管理下,學校的誌願服務也不再局限於為老幼殘特殊群體提供幫扶,轉而出現了一些更貼近時代、更生活化且具備普適性的活動內容。
「就像一場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雙向奔赴。」王非凡解釋道,一方面,學生要在誌願服務過程中付出勞動,借學校搭建的平台,為社會多作貢獻;另一方面,學校幫助學生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實際應用自身所學。
這些年,學生的改變和成長,王非凡都看在眼裡:有的學生變得自信、陽光,站在陌生的觀眾面前也能侃侃而談;有的學生做完誌願活動後,高興地與朋友分享收到的反饋,調動著身邊人的誌願熱情;還有的學生感受到了被需要的價值感,學著將誌願服務認真當作一個事業去做……
陶呈萱對此深有感觸:「過去對誌願服務比較陌生,比如成為誌願者需要經過嚴格的培訓,申請參與活動也需要走一些複雜繁瑣的流程。現在覺得誌願服務離我很近,只要我想隨時都可以開始。」
實習生 卞良栩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鳳莉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6月12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