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貴州當「gai溜子」①|敢信,居然在青岩穿越了!

寫在前面:

這兩年,Walk(徒步)一詞以一種獨特的鬆弛感,逐漸在年青人間流行起來。當它與City(城市)、Country(鄉村)關聯後,成為人們逃離焦慮,向外尋找自由的新形式。

若將前綴冠以「貴州」,並以徒步的方式穿行於這片土地的大街小巷,那目之所及,將是黔地獨有的歷史人文風貌,親身所感,亦是藏於街市的人間煙火氣。

首站,將走進有著明清兩代軍事重鎮之稱的「青岩古鎮」,以第一視角沉浸式感受,經數百年沉澱後,留存於世的街巷之美、人文之秀。

從高空俯瞰的青岩古鎮

一磚一瓦一鋪中,尋青岩非遺之美

青岩古鎮,位於貴陽市南郊,因屯兵而建,始於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歷史上,是連接川、滇、湘、桂的重要通道之一,戰略位置顯赫,被作為軍事要地,用以防禦外敵和鞏固邊疆安全。

古時,因其周圍多青色岩石,故得名「青岩」。至今,鎮內仍保存有較為完整的古城牆、城樓等軍事遺蹟,見證了其作為軍事堡壘的歷史角色。

百年間,經多次修築擴建,土城垣改為石砌城牆,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現存南門和北門。我自北而入,當穿過城門的那一刻,彷彿穿越時空隧道,眼前的景象漸漸與想像中的歷史畫面重疊。

青岩古鎮街景

一鏨一刻間,歷史流光溢彩

北城門,亦被喚作玄武門,重檐歇頂,木構架支撐起一片青灰瓦面,古韻盎然。跨過最外這道古門,石板路便在腳下延伸,向遠望,古街兩側,明清時期的建築錯落有致,石板路兩旁,是琳瑯滿目的店舖和作坊。

特色打糕的攤位前,大姐手法嫻熟地敲打著糯米團,幾步之外,年輕的店主熱情地向遊客介紹苗族紋樣,旁邊小作坊內,偶爾傳來手工藝人的「叮叮」的敲打聲,遊人絡繹穿行其中,與商販共成一景,熱鬧非凡。

青岩古鎮街巷內,路邊商舖的銀匠師傅正在錘打製作銀飾

一步一景,邊走邊看,抬頭可見古樸的木質招牌,低眉則是厚重的石板路。一邊是古舊的屋簷低垂,另一邊則是新漆的招牌,新鋪子與老街道形成強烈對比,老手藝與年青人共存一處,看似古今交錯,卻又莫名和諧。

繼續向前,步行數百米,從主街左轉,幾步腳程,我便到了一處復合藝術空間,門前青灰石牆上,錯落寫著「百無一用」「銀飾工坊」等字樣。

走進後得知,這裏集書店、咖啡、銀飾體驗於一體,其中,銀飾體驗工坊的主理人名叫盧貴化,是高坡苗族銀飾製作技藝市級傳承人,也是青岩古鎮祥雲紋飾的創始人。2019年,入駐青岩古鎮狀元街7號。

盧貴化(右)向記者講授銀飾製作方法

一頭捲髮,配上簡單寬鬆的灰色系穿搭,盧貴化透出一股濃厚的文藝氣息,從長滿繭子的雙手來看,經年累月,留下了明顯的握錘篆刻痕跡。

「從事這行幾十年了,銀飾製作技藝我一直遵循古技,但想要在現代活下來,在造型的創新上,還是得下一番功夫。」聊到熟悉領域,盧師傅很是興奮,分享了許多心得體會。「百聞不如一試,得親自體驗,才知銀飾製作技藝作為非遺的獨特魅力。」

在他指導下,我細緻地感受銀飾製作的每一道工序,也深刻地體會到,這些步驟不僅考驗著匠人的技術,更是一場心手合一的修行。

記者體驗銀片錘打過程

首先,是造型。「讓心中的想像躍然於銀上,無拘無束,萬物皆可成形。」遵照盧師傅的建議,我右手握筆,左手按住方寸銀片,決定以線條概括稻穗紋樣,寓意著希望。

筆尖遊走在銀面上,也就幾分鐘,一簇簇簡形稻穗便躍然而出。緊接著,我拿起小巧的篆刻刀,沿著事先描繪的線條,一刀一刀地精心雕刻。他說,每一下刀,都要精準而有力,既要保持線條的流暢,又要不失細膩之感。

在而後錘打的環節,每一次錘擊都讓稻穗的形態更加立體,光影在起伏的紋理間跳躍,彷彿賦予了銀片生命,使其漸漸呈現出預想中的生動模樣。

盧貴化教學銀飾銀飾製作技藝

燒製時,銀片在高溫下泛起幽藍的光澤,這是氧化層形成的跡象。師傅提醒我,火候的掌握尤為關鍵,多一分則過,少一分則不足。「功成,真的不是一天兩天。」我不禁感歎。

最後,經洗銀、拋光等一系列繁瑣而精細的操作,我手中的銀片已然蛻變成了一件蘊含個人情感與故事的飾品。「挺不錯的!」盧師傅在一旁微笑點頭,是對我這個初學者努力的認可,也是對傳統工藝傳承的欣慰。

玫瑰糖,用心意製成非遺「名片」

走出銀飾工坊,逛至古鎮的一隅,一股混合著濃厚的玫瑰與蜜糖香飄至鼻腔,抬頭望,「黃家玫瑰糖」字樣的店舖出現眼前。

羅文芳(左)向記者講解黃家玫瑰糖傳承歷史

在到青岩古鎮之前,便聽聞過青岩的玫瑰糖。據說,這黃家玫瑰糖有著三百多年的歷史,由江西移民帶來的古老技藝。

黃林聲,是這項技藝的第九代傳承人,與他的愛人羅文芳共同守護著這份跨越了三個世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他們的兒子,則作為第十代接班人,繼續著這份「甜蜜的使命」。

黃家玫瑰糖

「哇,好香!」走進黃家工坊,聞著空氣中瀰漫著玫瑰與糖的香氣,我忍不住感歎。聽羅文芳阿姨說,青岩玫瑰糖製作技藝在2009年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製作時,選料嚴苛,步驟繁複。需經選料、發酵、打漿、熬糖、拉糖、包餡、切糖、上引子等十餘個步驟後,才得以成品。

製作過程中,玫瑰花瓣與糖充分融合,彷彿是自然界與人工智慧的巧妙「聯姻」,它們在鍋裡緩緩舞蹈,最終化為琥珀色的糖液,晶瑩剔透,香氣四溢,出鍋後還會加上黑芝麻、白芝麻,為糖品更添一層復合香氣。

包裝好待售的黃家玫瑰糖

「有人愛吃、會買,我們的非遺才會真正傳承下去。」羅阿姨笑嗬嗬地說,不少客人都會從各地慕名而來,品嚐這一口「青岩味道」。我隨即拿上一顆,放入嘴,在咀嚼中感受,玫瑰、芝麻與糖漿,融合又化解後,迸發的甜蜜滋味。

在阿姨的講述中也瞭解到,如今,黃家玫瑰糖不僅在當地享有盛名,更通過現代化的銷售渠道,將這份來自青岩的甜蜜分享到世界各地,成為古鎮文化的一張甜蜜名片。

青岩古鎮街景

一碗糕粑稀飯 盡顯黔味軟糯與香甜

據傳,晚清時期,有位從宮里逃出來的禦廚落難流落到青岩,謝家的外祖父對其伸出援手,禦廚為感謝救命之恩,便將糕粑稀飯製作技藝交給了謝家。

謝家後人在傳承過程中,不斷研究開發,演變成如今的青岩古鎮的特色小吃青岩糕粑稀飯。

漫步在青岩古鎮的青石板路上,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而那一碗碗糕粑稀飯,就像小鎮的符號,不經意間映入眼簾。元心琴奶奶,一位60多歲的老藝人,她的雙手在歲月裡翻飛,已與這糕粑稀飯相伴二十餘載。

正在蒸製中的糕粑稀飯

初見她時,陽光正好,她正低頭專注地蒸製糕粑,展現出歲月沉澱後的熟練與從容。原來,這門手藝是從長輩那裡學來的,最初只為家人製作。2005年,隨著古鎮旅遊的興起,元奶奶成了第一批響應號召,開設商舖的人,她決定將這份家傳的味道,分享給更多遠道而來的朋友。

她說,製作糕粑稀飯,工序考究,需要先蒸熟糕粑,再以滾燙的熱水激發出藕粉的香甜,兩者相遇,瞬間凝結成一碗細膩的糊狀。而後,還要在上面撒上玫瑰醬、葡萄乾、花生碎、紅棗碎等多種輔料,使得這碗糕粑稀飯不僅色澤誘人,口感層次也更加豐富。

加入各種堅果攪拌後的糕粑稀飯

接過元奶奶剛做好的這碗糕粑稀飯,我迫不及待想要一品這口軟糯滋味。

剛剛入口的時候,糕粑軟糯適中,拌和藕粉的清香撲鼻而來。再細細品嚐,裡邊的堅果碎混合起來,這種咀嚼感十分復合,滋味濃鬱,旁邊的外地遊客直言:「好吃,有一種貴州特色八寶粥的感覺!」

「現在,糕粑稀飯已經成為我們青岩留住遊客味蕾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小吃。」看著自己製作的一碗碗美食,被各地的遊人喜愛,元奶奶笑容滿面。

記者穿行於青岩古鎮街道

吃完糕粑稀飯,又尋著味道品青岩豬腳、吃特色米豆腐,看蠟染製作,一路上,嚐美食、體驗非遺技藝,感受到古鎮里極高「非遺含量」,實在是新奇有趣又暢快淋漓。

從軍事重鎮到文化名鎮,再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青岩古鎮如同一本緩緩翻開的歷史書卷,每一頁都記錄著變遷與堅守。明清時期的烽火早已遠去,留下的卻是更加深邃迷人的文化底蘊。

從高空俯瞰的青岩古鎮

在這裏,新奇與傳統交織,趣味與深刻並存。青岩古鎮,以它獨有的方式詮釋著「古今交融」的魅力。

一趟青岩之旅,彷彿穿越古今。

屏幕前的你,想來嗎?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文/周雅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