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關注|科技「小」院的「大」事業

夏風拂面,暑氣漸盛。循高速公路行至廣順出口,沿長廣大道前行,僻靜山野間,數棟藍頂灰牆的雞舍坐落其中,一幢標誌有「天農綠殼蛋雞」大字的產業園區揭開「面紗」。

貴州長順蛋雞科技小院

這是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獸醫專業碩士研究生李應分第一次見到如此大規模、規範化的養雞場,而在之後的一年時間里,這裏將是她深入科研和學業的根據地。

「這是長順天農綠殼蛋雞實業有限公司的綠殼蛋雞產業園區,也是中國農技協貴州長順蛋雞科技小院。」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教授程振濤是園區的「老熟人」了,他已前後帶領過8位學生在此成長、學習。

科技小院是指高校師生和科研院所技術人員派駐到農業生產一線,在完成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重點研究解決農業農村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的科技服務平台和研究生培養模式。其由來可追溯到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院士帶領團隊在河北曲周創建全國第一個科技小院。

程振濤與學生們

2021年4月,貴州省首批11家科技小院授牌成立,貴州長順蛋雞科技小院正是其一。同年6月,程振濤一行赴長順縣天農綠殼蛋雞實業有限公司,舉行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貴州長順綠殼蛋雞科技小院掛牌儀式,並開展技術培訓,自此開始一段新的旅程。

「實際上,這並不是我們第一次和公司開展合作。」在程振濤的記憶里,長順天農綠殼蛋雞實業有限公司創建省級「動物疫病淨化創建場」過程中,自己已多次來到過這裏,也曾展開過校企合作項目,「‘科技小院’這個詞彙在貴州是新詞彙。我們專業的學生尤其需要實踐,所以更是期望可以找到有技術需求且有基本條件可以接受學生和老師入駐的企業,這裏正好符合我們的預期。當我和企業聯繫對接項目落地時,幾乎和企業一拍即合。」

長順綠殼雞蛋

長順綠殼蛋雞蛋外表呈淡綠,入口蛋質彈滑,細膩而不幹,清鮮無腥臭,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在市場上廣受歡迎。但在過去,企業和農家培育長順綠殼蛋雞時發現,這種雞苗死亡率高、產蛋率低,大大打擊了農戶的養殖信心。

「起初,當地主要是通過治療病雞的方式挽回損失,但始終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我們小院主要的切入點就是對疫病的淨化。」

采樣、檢測、觀察雞的狀態……在小院的日子以「年」為度量衡緩慢推動,最早參與的學生已從校園走向社會,新的學生又加入。

有了科技小院的加持,綠殼蛋雞的養殖謎題正一步步解開。近年來,小院發揮團隊和人才優勢,積極組織專家協助企業開展蛋雞種源疫病淨化,通過疫病攻關,貴州長順蛋雞的疫病陽性率從30%下降到6%,每隻雞年產蛋量從75枚提高到140枚,成活率從67.5%提高到91.5%。

公司工作人員正在分揀雞蛋

更加優質的雞苗為企業帶來了更好的收益,也為周邊農戶提供了更多的增收機會。

「現在,我們和周邊農戶主要有兩種合作方式,第一種是市場買賣雞苗的買賣關係,另一種則是‘公司+農戶’合作。在這種合作中,公司為農戶提供雞苗、飼料、疫苗及技術指導,由農戶代養雞苗,約4個月後,公司按一定標準保價回收雞。」天農綠殼蛋雞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方偉介紹,2016年至今,已累計合作農戶105戶,每戶每期約培育雞苗8000到10000只。

數據顯示,公司年產蛋量4500萬枚,其中65%銷往珠三角、長三角地區,通過大型商場、社區實體店等方式送往市民餐桌。科技小院師生、校企的共同發力在這裡實現了最終閉環,經濟效益、社會價值得以兌現。

長順綠殼雞蛋

對於學生來說,除了科研中學習到的知識外,在基層一線的經歷尤其寶貴。

第一次來到小院的李應分最擔心長期只在書本學習的自己是否能夠在實踐中發揮到作用,暗暗鼓足利用好在小院實踐的機會、充分汲取知識的信心。而在已經在貴州長順蛋雞科技小院學習、工作了一年,即將畢業的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學生趙超看來,這段經歷是自己尤為難忘的經歷。「在科技小院學習的時間里,我實地瞭解了基層的困難,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這個行業和領域要耐性、專心才能做好事。」趙超說。

已取得的成果指引向更讓人期待的未來。程振濤看來,小院的科研長路僅僅走出了一個開頭。「動物疫病淨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將繼續致力於提高長順蛋雞生存率。同時,還需要考慮,小院怎麼將研究生培養和企業需求更好地結合。」

程振濤

除了程振濤團隊,還有百餘師生正深耕於貴州這片沃土。目前,我省科技小院已入駐專家55人、學生67人;開展農民培訓430場、22169人次。

放眼全國,157個研究生培養單位積極參與、牽頭建設了1800多個科技小院。全國2700餘名研究生指導教師、產業專家,1萬餘名研究生,書寫出了「小院故事」。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睿 周梓顏

編輯 李娟

二審 楊韜

三審 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