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吃店在米蘭掀起買「饃」熱潮

中國小吃店在米蘭掀起買「饃」熱潮

中新社北京6月12日電 題:中國小吃店在米蘭掀起買「饃」熱潮

中新社記者 吳侃

在意大利米蘭華人街,一家中國小吃店門前排著長隊。玻璃櫥窗後的操作間里,廚師撈出剛煮好的臘汁肉,切成肉燥,現烙的白吉饃從中切開,填入肉燥後再淋上肉汁,這饃酥肉香的肉夾饃,吸引食客們在路邊大快朵頤。

開在意大利米蘭華人街上的中國小吃店「饃」(Mo Sarpi)製作的肉夾饃。(受訪者供圖)

開在意大利米蘭華人街上的中國小吃店「饃」(Mo Sarpi)製作的肉夾饃。(受訪者供圖)

這是中國小吃店「饃」(Mo Sarpi)影片號中記錄的場景。「饃」(Mo Sarpi)建立於2016年,在當地擁有很多忠實粉絲。近日,店舖創始人劉紅衛和聯合創始人王麗英接受中新社記者連線採訪,講述如何在米蘭掀起買「饃」熱潮。

劉紅衛是「80後」,他2005年前往意大利,從事中餐業近20年。「我曾經營了十幾年傳統中餐館,8年前進軍小吃領域。在此之前,雖然米蘭一些中餐館的菜單上有中國小吃,但還沒有一家小吃專門店。」

店舖建立之初,劉紅衛在選品上下足了功夫,他嘗試過很多小吃品類,不斷調試優化,最終保留了四款當地人接受度高、容易標準化製作的產品——肉夾饃、包子、春捲和涼皮。

劉紅衛說:「這四款產品兩葷兩素、兩熱兩涼,我們還根據當地人的口味調整配方,比如製作臘汁肉時去掉了一些香料,顧客還能自主選擇肉燥的肥瘦程度以及是否加入辣椒油;春捲不用油炸,薄薄的餅皮裡是新鮮的沙拉和鮮嫩的蝦肉,搭配上檸檬汁和橄欖油,口感清爽,層次豐富。」

燒水、和麵、拌餡……每天早上八點,員工們到店備餐,十點半準時開門迎客。劉紅衛稱,店裡選用優質食材,所有食品現場製作,操作間是全透明的,顧客能看到包包子、打春捲皮、洗麵筋、蒸涼皮等全過程。

開在米蘭華人街上的中國小吃店「饃」(Mo Sarpi),圖為創始人劉紅衛在店門前。(受訪者供圖)

開在米蘭華人街上的中國小吃店「饃」(Mo Sarpi),圖為創始人劉紅衛在店門前。(受訪者供圖)

「這太有趣了,想學包包子!」「‘中式漢堡’吃起來很有幸福感!」很多當地的美食博主前來探店,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佈短影片,他們的評價也為店舖帶來了更多人氣。

「好的產品是自帶流量的。」王麗英說,全透明廚房成為顧客拍照打卡的熱點,他們一邊品嚐美食,一邊用手機記錄下製作過程並分享到網上;同時店舖也在各大社交媒體平台開通帳號,每週還會做直播,積累了不少粉絲。

王麗英介紹,米蘭華人街上的店舖每天能賣幾百個肉夾饃,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兩點半之間顧客最多,要是趕上週末,銷量更大,還有很多食客從很遠的地方專門趕來吃肉夾饃。

幾年間,「饃」(Mo Sarpi)已經在意大利羅馬、拖連奴、拿玻里、普拉托等城市開店,連鎖店也開到法國、德國、羅馬尼亞、西班牙等國。「饃」(Mo Sarpi)還兩度被意大利知名美食雜誌「紅蝦」(Gambero Rosso)評選為明星街頭小吃。

近日,開在法國巴黎第5區的「饃」(Mo Sarpi)連鎖店門前,食客們正在品嚐肉夾饃。(受訪者供圖)

近日,開在法國巴黎第5區的「饃」(Mo Sarpi)連鎖店門前,食客們正在品嚐肉夾饃。(受訪者供圖)

劉紅衛表示:「不同於‘大而全’的傳統中餐館,我們的店舖具有‘小而美’的特點,面積一般20到60平方米,有3到4名員工,不設置堂食,人均消費10歐元以下,經營模式可以線上線下同時進行。」

在劉紅衛看來,相較於傳統中餐,新中餐更注重標準化、連鎖化和品牌化,具體而言,標準化可以確保每道菜品達到一定的質量標準,連鎖化可以通過規模化經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品牌化可以提升中餐的知名度。

「饃」(Mo Sarpi)也會參加米蘭國際食品展、米蘭國際手工藝博覽會等展會,宣傳中國小吃。劉紅衛說:「記得在一次展會上,一位從意大利熱那亞來的小夥說他一天吃了6個肉夾饃,還有一位陝西籍僑胞表示肉夾饃讓他一口‘回到’西安。」

在劉紅衛看來,從因地製宜的食材到不斷完善的產品,從始終如一的味道到精益求精的服務,這些都是品牌能贏得本土客戶的原因。「未來想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份小吃,讓中國小吃在海外引領‘新食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