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詩劇《九歌》天橋藝術中心首演,馮滿天任特邀作曲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6月12日,一部承載著楚辭浪漫與當下情愫的舞蹈作品,舞蹈詩劇《九歌》在天橋藝術中心的舞台首演。兩千多年前,詩人屈原將富有浪漫想像的民間神話編撰為《九歌》,頌揚庇佑眾生的天上神祇,頌揚樸素熾烈的人間願望。兩千多年後,青年舞者胡陽,採擷《九歌》中的瑰麗詩篇,與張萍、楊帆、劉杏林、蕭麗河、陽東霖、賈雷、張小川、耿子博等主創共施才華,創作了同名舞蹈詩劇《九歌》。李禕然、蘇鵬、王思龍、李豔超、胡陽、張翰、耿子博等國內頂尖舞者,在劇中飾演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山鬼、河伯的角色,阮演奏家馮滿天則作為特邀作曲,以司命一角登台獻技。

《九歌》鏈接上古與當下。

該劇以詩歌為文本,以舞蹈為載體,「東君」「雲中君」「山鬼」「河伯」「湘君」「湘夫人」等多位神祇兩兩構成對偶關係,具象為美妙靈動的角色形象;「天、地、人、神」四維時空,具象為萬物生輝的舞台畫卷。在創作團隊看來,中國自古以來擅長寫意,「意」中有乾坤,「意」中納萬物。面對《九歌》這首浪漫長詩,用中國舞的形式去呈現其中的「意」,再合適不過。中國舞獨特的身體語言讓這首浪漫長詩有了審美柱蠆式,借由身體創造的意象,諸神得以具象化,廣袤的宇宙星光閃爍,天、地、人三界喧嘩,那是八位神祇在低吟淺語。

屈原借助神幫助人與天地溝通,胡陽借《九歌》鏈接上古與當下。創作團隊一致認為,屈原不可複原,我們無法得知他當時真實的創作心境;楚巫也不可複原,當時的祭禮舞蹈我們也無從得知。但有一樣是我們亙古千年的永恒所在,那就是共通的生命情感。崇尚自然的歸真之道。從塑神,到喻人,舞蹈詩劇《九歌》試圖給觀眾提煉「無神,有我」的價值內涵。宏觀上來看,天地人神的盡數呈現,其實描繪了樸素的自然變化。這種自然變化有一種更具象的表達,胡陽稱之為「人生的長鏡頭」。駐足眾生之中,發現「然則,神祇從未降臨」。其實神生於內心,而人才是那個有著嚮往與浪漫,自由與徘徊,孤獨與等待,愛慕與思戀等所有一切樸素情感的真實個體,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溫度。舞蹈詩劇《九歌》滿載著中國人的精神哲學和浪漫想像,駛向每一個理想與遠方。據悉,該劇將在天橋藝術中心演出至6月16日。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