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經貿「手牽手」 文化「心連心」,在高水平開放合作中促進互利共贏

「牽手」越萬里,合作開新局。在充滿希望的初夏時節,從美麗的太湖之濱到浪漫的冼拿河畔,從雄偉的阿爾卑斯山麓到優雅的萊茵河畔,無錫市代表團帶著傳承友誼、增進感情、合作共贏的願望,遠赴法國、比利時、德國開展經貿文化交流系列活動。

9天、3個國家、32場活動、密集拜訪近20家跨國頭部企業、簽約總金額12.4億美元的34個項目……一連串密集的足跡和豐碩的成果,投射出無錫堅持產業、科技、金融高水平循環的發展模式,釋放了無錫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積極信號。正如遠渡重洋的那枚金燦燦的玉飛鳳市徽深受海外友人歡迎和喜愛,無錫這座活力之城、騰飛之城,正擁抱世界開創共贏共榮的美好明天。

產業「興」,合作之路越走越寬

此次歐洲行,聚力夯實提升「465」現代產業集群,加強與跨國頭部企業對接洽談是「重中之重」。

做強地標產業,合作之路越走越寬。以發展壯大集成電路產業為例,在法國,代表團與成長型企業普諾飛思成功簽約神經擬態視覺傳感器項目;在比利時,就深化集成電路人才培養,進行深度探討交流;在德國,與高通德國RF360公司簽約全訊射頻無錫生產基地擴產項目。代表團還與默克集團就加快既定項目建設、拓展合作領域深入交流,雙方「越走越親」,為無錫市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動力。

鞏固優勢產業,少不了標杆企業鼎力加持。佛瑞亞、平治、博世……細數拜訪企業名單,推動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發展是此行重要內容。「無錫展現了推動高端汽車產業發展的決心,我們對雙方深化合作充滿期待。」博世動力系統事業部總裁湯馬斯·波爾表示,將加快更多新技術、新產品導入無錫進行本土開發和產業化,攜手創造新的精彩20年。

競逐未來產業,無錫眼疾手快。儲氫技術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的科夫集團,此次與威孚高科簽署高壓儲氫系統全球合資項目,並將該項目中國基地落戶無錫高新區,合力開展儲氫瓶技術研發創新、規模化生產和推廣應用。

此行,無錫還積極對接法鐵、西門子、威立雅、雅高等領軍企業,大力招引地區總部、事業部總部和功能性機構,推動跨國公司在無錫基地化總部化發展。一座兼具產業生態與創業活力的投資興業優選地正在加速崛起。

科創「聚」,創新動能越激越強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開展一系列務實高效合作。

強化科技創新企業主體地位。近年來,一批外資企業紛紛在錫建立運行研發中心。「無錫經濟基礎好、產業生態好、營商環境好。」法比德考察中,跨國公司高管們無一不對無錫涉企服務豎起大拇指,累計達成研發中心建設意向13個。下一步,無錫還將升級推出促進外資企業研發中心建設專項政策,打造外資企業研發中心建設新高地。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離不開人才支撐。在「創新之都」魯汶,代表團見證東南大學和魯汶大學簽署諒解備忘錄,各方圍繞人才培養、產教融合、成果轉化等開展多層次全方位合作。出訪期間,無錫還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行「無錫城市風景油畫展」,展示城市魅力的同時,吸引更多海外人才集聚無錫、愛上無錫。

新型研發機構加速科技成果落地。在位於德國史特加的弗勞恩霍夫製造工程與自動化研究所,代表團考察了直流工業實驗室、未來實驗室等科研成果,併成功簽署直流工業先導實驗室及產業化合作項目。走進位於比利時的法蘭德斯製造研究中心,為製造業創造附加值的各類研發項目令人大開眼界。錯誤檢測系統、電子監測臂、高速工業相機……各種基於AI算法的視覺識別系統,猶如為大型工廠的自動化生產穿上「金鍾罩」。

金融「活」,資本市場越拓越深

遠赴歐洲,無錫代表團還有一個重要任務——推動優質金融資源加持賦能,實現產業增效、項目增量、資本增值。

無錫-巴黎金融賦能產業合作交流會上,法國國家工業促進會副主席吉爾·亨利·伽羅表示:「如果一個城市想在異國他鄉打開知名度,就應該舉辦這樣的活動來推動經貿合作、吸引企業投資。」中比創新基金在無錫(比利時)商務創新中心揭牌後正式簽約,Agio集團作為「實際操盤」的平台公司,其創始人菲臘·範登·布魯克直言,將與無錫共同孕育好這個「孩子」,通過基金孵化出更多優質創新項目,打造中歐地方經貿合作標杆示範。

利用開放性金融資本,開展項目引進、成果轉化、聯合開發,是此行簽約項目的一大特色。

從國際私募股權投資大會中國論壇永久會址落地無錫,到把投資目光瞄向集成電路、汽車及零部件、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博世中國二期成長基金項目簽約,再到無錫、國電投和摩羯基金三方共同設立跨境中歐清潔能源基金,無錫進一步拓寬與歐洲資本市場的合作版圖。「碳減排是全球一致的話題,國際間的合作必不可少,我們要讓廣闊的國內市場和歐洲的先進技術相互成就。」摩羯基金投資合夥人張可對做好這支基金充滿信心。

誌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無錫正張開雙臂,誠摯歡迎海內外廣大重點企業、科研機構、基金平台深度融入無錫產業科技創新高地建設,開展更加深入、更富成效的對接合作,共同奏響加快開展新質生產力的時代樂章,不斷激發「走在前、做示範」的強大動力。(陳菁菁、祝雯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