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電影節明天拉開大幕 !赴光影之約,賞城市之美

作為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主會場,上海影城已經裝飾佈置完畢,靜候影迷蒞臨。 本報記者 王竟成 攝 作為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主會場,上海影城已經裝飾佈置完畢,靜候影迷蒞臨。 本報記者 王竟成 攝

 「6月的上海,空氣里飄散著電影的味道。」社交平台上,網民留言。

明天,第二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將拉開大幕。10天會期,全市47家影院將密集放映461部、1600多場電影。而這樣的「電影時間」其實絕不限於排片表。連日來,手繪地圖、影院打卡地圖、電影院跑圖……組委會、影院、社交平台巧思連連,屬於電影的城市漫步路在第一批嚐鮮的市民、影迷腳步丈量中,已有了清晰模樣。

大光明電影院門口掛上了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海報。 本報記者 範家樂 攝 大光明電影院門口掛上了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海報。 本報記者 範家樂 攝

事實上,早在今年上影節海報發佈那天,組委會或更準確說是上海這座城市就已將邀請函嵌入其中。畫面里,上海影城、大光明電影院、國泰電影院、蘭心大戲院四座影院為電影之城代言,於夜色中與人群相擁。現實中,它們靜候八方來客,去光影的世界行萬里路,隨影院的時光印跡體味城市文脈的肌理與縱深。

今年青梅煮酒時,且赴光影之約,賞城市之美。

電影院的底片,濃縮城市文化「十日談」

蘭心大戲院。 本報記者 王竟成 攝 蘭心大戲院。 本報記者 王竟成 攝

倘若電影節文創有張「心水」排行榜,《蘭心十日談》大概率名列前茅。6月14日至6月23日,「十日談」每日一期,既是本屆上影節蘭心「分會場」的迷你場刊,也是老牌戲院的一摞歷史底片、過去百多年里這座城市的文化往事。

「十日談」的首日封,編者在頭條位置開宗明義:「蘭心大戲院系中國最早的歐式劇場,經兩次毀壞兩度重建……本戲院為紀念150年之變遷歷程特出《蘭心十日談》……」歷史被高度濃縮著推送到眼前:這座始建於1866年、後經兩次遷建,始終站在文化潮流一線的藝術殿堂,正像劇院的中文譯名「蘭心」,藝術如蘭自芳菲。

倘若電影節的展映影院有份「隱藏款閱讀寶典」,蘭心之外,經鄔達克設計重建的大光明電影院、凝結了典型Art Deco風格的國泰電影院都值得反復品讀。個中緣由,上海文廣演藝集團的工作人員於佳深有感觸。今年3月,作為承接今年電影節展映的蘭心大戲院團隊,於佳和夥伴們在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埋首故紙堆,從《申報》《字林西報》《大美晚報》等的相關報導尋蹤蘭心的人文薈萃。爬梳戲院歷史的過程讓他們越發確證,劇場、戲院、電影放映廳,不僅僅是文化藝術的空間載體、人類精神的棲息地,還是城市歷史進程與文化發展的見證者。

翻看歷史,位於南京西路216號的大光明電影院,最初名為「大光明影戲院」,是中國第一家寬銀幕電影院、第一家立體聲電影院。1928年,大光明由中國商人高永清與美國人亞伯特·華納合資成立,同年12月,京劇大師梅蘭芳親自為大光明影戲院開張剪綵,「梅開光明」成一時佳話。三年後的1931年,蘭心大戲院遷址重建於蒲石路美亞西愛路口(今茂名南路57號),作為第三代蘭心,建築整體為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府邸式風格,外觀上詮釋了中西合璧的新古典主義,內部有華麗纖細的花紋線腳、簡潔優雅的幾何裝飾圖案,讓人身處上海但能一覽歐洲風情。當年12月,蘭心與美國派拉蒙影業簽約,開始兼營電影放映,首場影片《女兒經》。也是在1931年,國泰電影院竣工,次年元旦開業,首日營業那天,《申報》上的一則消息評價國泰為「麗富宏壯,執海上電影院之牛耳;精緻舒適,集現代科學之大成」。

國泰電影院。 本報記者 範家樂 攝 國泰電影院。 本報記者 範家樂 攝

其實,作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上海曆來是中國電影市場重鎮。在大光明、蘭心、國泰集體生輝的20世紀30年代,國內共有233家影院、14萬個座位,而當時上海一地就擁有53家影院、3.7萬個座位。就保存電影歷史遺產的意義,老牌劇場、影院構成了中國電影、上海電影跨越世紀的人文景觀資源。更緊要的是,這批看得見、摸得著的電影歷史符號,在風雲際會中記下了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如何在這座城市彙流。

20世紀上半葉,上海是整個亞洲最繁華的國際大都會。彼時,站在上海文化舞台C位,見證中外藝術在此輪番獻技、交流碰撞的,正是蘭心、國泰、大光明等。歷史不會忘記:抗戰時期,《洪宣嬌》《文天祥》等劇目將救亡圖存、齊心抗敵的精神烙印在蘭心舞台上;1945年,蓄鬚明誌的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在抗戰輟演八年後首次復出,在蘭心大戲院演出崑曲《刺虎》。人們也不會忘記:1935年,美國影片《仲夏夜之夢》在國泰首映,觀眾如潮,某天魯迅和家人僱車來看,不料當場票全部售完,只好買了下一場的票;到了1939年,大光明就開始首創安裝「譯意風」同聲傳譯耳機設備,將外國電影譯成中文講解,演員盧燕就曾是大光明的一員「譯意風小姐」……新中國成立後,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從蘭心的舞台上空飄揚到全中國;《王子復仇記》《百萬英鎊》《偷單車的人》《羅馬假日》等影史留名作品在國泰與上海觀眾見面,小說《繁花》中「滬生」「阿寶」常常看電影的地方也是國泰;1978年,越劇戲曲片《紅樓夢》在大光明上映,觀眾通宵達旦地排隊買票;1993年7月,影片《霸王別姬》在大光明舉行首映儀式,導演陳凱歌攜主演張國榮、張豐毅一同出席,場面堪比歡度春節……

電影會散場,但穿過歷史的風塵雨簾,老建築收藏的故事、老牌影戲院承載的往事,與上海的文化脈搏同頻,不會被雨打風吹去。

時代需求的遞遷,共享市民記憶備忘錄

上海影城內,觀眾們正在提前查看影院的排片信息。 本報記者 葉辰亮 攝 上海影城內,觀眾們正在提前查看影院的排片信息。 本報記者 葉辰亮 攝

就在蘭心大戲院首映電影整整60年後,1991年,上海影城在新華路番禺路口落成。「乘著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的東風,上海經濟、社會、文化建設全面提速,影城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破土而出。」上海電影評論學會理事趙建中說,上海影城不僅是滬上首家五星級影院,也是1949年後上海市投資最多、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文化基礎設施。重要的是,她為電影節應運而生。

1993年,在謝晉、吳貽弓等老一輩上海影人的努力下,國內第一個國際故事片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在上海影城拉開大幕。當年10月,索菲婭·羅蘭作為首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貴賓,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年複一年,上海影城成為影迷心中上海電影的精神坐標,也是國際文化的交流中心。2020年始,蘭心、國泰、上海影城先後開啟修繕或重建。去年12月,95歲的大光明電影院也在維持整體建築不變的前提下,針對觀眾體驗和內容供給進行數字化升級。

如今,與市民、影迷重逢的這些上海地標影院,換上全新的字幕機,升級了視聽硬件,IMAX、Dolby、Onyx LED、CINITY、LUXE等一應俱全,回應著時代需求。更讓人心動之處,老建築的細節被原汁原味複刻,它們與商圈相連,成為締造人文街區、城市文商體旅空間的重要一環。

淮海中路上掛滿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宣傳道旗。 本報記者 王竟成 攝 淮海中路上掛滿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宣傳道旗。 本報記者 王竟成 攝

事實上,海報上的四家影院只是今年電影節的一道縮影。宛平劇院、黃浦劇場、美琪大戲院、天山電影院等城市內星羅棋布的影院,也是「城市漫步地圖」的主推影院。上影節組委會聯動城區部分影院、結合沿線景點,策劃「攜影同行」城市漫步路線,推薦影迷在匆匆趕場之餘,放慢腳步欣賞上海,並以所有展映影院為環線推出線上展映地圖,為影迷解鎖上海的不同風景提供索引。大眾點評、微博、小紅書、攜程等平台也在電影節期間各展所長,向影迷推薦影院沿線的美景、美食,以線下參與帶動線上熱度,以線上熱度提升線下便利度,以觀影創造文旅消費新場景。

上海國際電影節即將開幕,白玉蘭廣場上演主題燈光秀。 本報記者 張挺 攝 上海國際電影節即將開幕,白玉蘭廣場上演主題燈光秀。 本報記者 張挺 攝

前金爵獎評委會主席、塞爾維亞人庫斯圖里卡曾在上海形容他心目中電影的魅力:「一部電影的時間,或許從白天到華燈初上,夢幻一般,沉入另一種人生。」如果電影是夢,那麼電影院、容納電影院的城市就如同夢想與現實的漸近線,擺渡著人與時間、與故事的往來。

又一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大幕將啟,跟著電影去雲遊四方,跟著電影院閱讀上海。

文:王彥

編輯:範菁

責任編輯:邢曉芳